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21页 |
1.1 路面上交通标志线识别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路面上交通标志线的作用 | 第9-11页 |
1.1.2 路面上交通标志线识别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路面上交通标志线识别及预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车道线识别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车道偏离预警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路面上指示类标志检测识别及提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8-19页 |
1.4 论文行文结构 | 第19-21页 |
2.车道线检测及识别 | 第21-43页 |
2.1 道路提取 | 第21-28页 |
2.1.1 传统的区域生长法提取路面 | 第21-22页 |
2.1.2 改进区域生长法提取路面 | 第22-25页 |
2.1.3 路面提取方法分析对比 | 第25-26页 |
2.1.4 消除非明显的路面区域 | 第26-27页 |
2.1.5 精确确定路面区域 | 第27-28页 |
2.2 基于RGB和HSV空间结合的像素颜色信息的路面上交通标志线的点集提取 | 第28-30页 |
2.2.1 自适应阈值确定 | 第28-29页 |
2.2.2 交通标志线点集与路面区域分割 | 第29页 |
2.2.3 对分割出的点集信息后处理 | 第29-30页 |
2.3 细化提取骨架 | 第30-31页 |
2.4 疑似车道标志线的检测 | 第31-35页 |
2.4.1 最小二乘法拟合 | 第31-33页 |
2.4.2 Hough直线检测拟合 | 第33-34页 |
2.4.3 两种方法分析对比 | 第34-35页 |
2.5 车道线识别 | 第35-40页 |
2.5.1 基于消隐点的非车道线排除 | 第35-37页 |
2.5.2 非当前车道的其他车道线排除 | 第37-39页 |
2.5.3 当前左右车道线的分类识别 | 第39-40页 |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3.车道偏离预警 | 第43-55页 |
3.1 自适应标定 | 第43-46页 |
3.1.1 自适应标定的实验环境 | 第43页 |
3.1.2 标定的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3.1.3 自适应标定的方法 | 第45-46页 |
3.2 车道偏离距离计算 | 第46-51页 |
3.2.1 车与车道线距离的定义及偏转的判定 | 第46-48页 |
3.2.2 车辆无偏转下的偏离距离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3.2.3 车辆有偏转下的偏离距离计算模型 | 第49-51页 |
3.3 偏离预警 | 第51-55页 |
4.路面上指示标志线的识别及提示 | 第55-65页 |
4.1 建立指示类标志线样本库 | 第55-60页 |
4.1.1 指示类标志线样本库图像采集 | 第55-56页 |
4.1.2 样本库图像预处理 | 第56页 |
4.1.3.样本库图像特征提取 | 第56-60页 |
4.2 当前路面上指示类标志特征提取 | 第60-62页 |
4.2.1 当前指示类标志定位 | 第60-62页 |
4.2.2 当前指示类标志特征提取方法 | 第62页 |
4.3 各种指示类标志的分类识别 | 第62-65页 |
4.3.1 相似性度量方法 | 第62-63页 |
4.3.2 各种标志的识别 | 第63页 |
4.3.3 各种标志的提示 | 第63-64页 |
4.3.4 识别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64-65页 |
5.路面上交通标志线识别及预警的软件系统 | 第65-71页 |
5.1 系统界面设计 | 第65-66页 |
5.2 系统功能分层介绍 | 第66-71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