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现状 | 第15页 |
| ·提高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产量的方法 | 第15-20页 |
| ·多年生禾草的产量构成以及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栽培措施对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第17-20页 |
| ·羊草种子生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0-24页 |
| ·羊草种子生产的现状 | 第20页 |
| ·羊草种子生产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 ·栽培措施对羊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春季施氮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26-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 ·物种描述与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气象数据收集 | 第27页 |
| ·施肥实验设计 | 第27页 |
| ·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调查 | 第27-2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 | 第28-33页 |
| ·气候条件 | 第28-29页 |
| ·主效因素和交互作用对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 | 第29-32页 |
|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贡献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6页 |
| ·春季施氮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33-35页 |
| ·春季施氮对潜在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春季施氮对实际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秋季浇水和施氮对翌年羊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第37-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气象数据收集 | 第37页 |
|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 ·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调查 | 第3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8页 |
| ·结果 | 第38-44页 |
| ·气候条件 | 第38-39页 |
| ·主效因素和交互作用对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 | 第39-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秋季浇水和施氮对抽穗数量和总密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秋季浇水和施氮对每穗结实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秋季浇水和施氮对千粒重、潜在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秋季浇水和施氮对羊草子株生产的影响 | 第48-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 ·气象数据收集 | 第49页 |
| ·实验设计 | 第49页 |
| ·羊草不同叶龄子株数量的调查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50页 |
| ·结果 | 第50-55页 |
| ·气候条件 | 第50-51页 |
| ·不同因素对各叶龄子株数量的影响 | 第51-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各因素对各龄级子株数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各龄级子株和翌年抽穗数量的关系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氮素对羊草幼苗克隆能力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8-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 ·实验设计与室内管理 | 第59-60页 |
| ·地下芽和地上子株的分类 | 第60页 |
| ·生物量、芽库及子株的调查 | 第60页 |
| ·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60-61页 |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 ·结果 | 第61-66页 |
| ·生物量生产 | 第61-62页 |
| ·克隆能力 | 第62-64页 |
| ·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64-66页 |
| ·讨论 | 第66-69页 |
| ·生物量生产 | 第66-67页 |
| ·克隆生长 | 第67-68页 |
| ·羊草的生长策略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水分对羊草幼苗克隆能力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9-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 ·实验设计与室内管理 | 第70页 |
| ·地下芽和地上子株的分类 | 第70页 |
| ·生物量、芽库及子株的调查 | 第70页 |
| ·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70-71页 |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 ·结果 | 第71-77页 |
| ·生物量生产 | 第71-72页 |
| ·克隆生长 | 第72-75页 |
| ·光合能力 | 第75-77页 |
| ·讨论 | 第77-81页 |
| ·生物量生产及克隆能力的变化 | 第77-79页 |
| ·地下生物量生产 | 第79页 |
| ·羊草的生长策略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温度对羊草幼苗克隆能力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81-9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 ·气候室温度设计与室内管理 | 第82-83页 |
| ·生物量及克隆能力的调查 | 第83页 |
| ·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83页 |
| ·统计分析 | 第83页 |
| ·结果 | 第83-89页 |
| ·生物量生产 | 第83-84页 |
| ·克隆能力 | 第84-86页 |
| ·母株光合能力 | 第86-89页 |
| ·讨论 | 第89-91页 |
| ·生物量生产和克隆能力的变化 | 第89-90页 |
| ·子株更新策略 | 第90-91页 |
| 第八章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91-93页 |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 ·创新点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