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u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2 村落无序排放污水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村落无序排放污水对附近水体的影响 | 第12页 |
1.2 村落无序排放污水的控制技术 | 第12-14页 |
1.2.1 人工湿地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植被过滤带技术 | 第13-14页 |
1.2.3 生态沟渠技术 | 第14页 |
1.2.4 组合工艺 | 第14页 |
1.3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简介 | 第14-15页 |
1.3.1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技术简介 | 第14页 |
1.3.2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技术的改进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5-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 | 第18-24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18-19页 |
2.2 试验区气象特征 | 第19-20页 |
2.3 各构筑物功能 | 第20页 |
2.4 系统设计参数 | 第20-23页 |
2.4.1 雨水径流量计算 | 第20-21页 |
2.4.2 蓄水池设计 | 第21页 |
2.4.3 生态沟渠设计 | 第21页 |
2.4.4 OAO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设计 | 第21-23页 |
2.5 试验水质 | 第23页 |
2.6 分析项目与方法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生态沟渠对村落无序排放污水的净化效果 | 第24-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24页 |
3.1.2 试验水质 | 第24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3.2.1 生态沟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25-29页 |
3.2.2 生态沟渠进出水中氮的组成变化 | 第29-30页 |
3.2.3 生态沟渠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村落无序排放污水的净化效果 | 第33-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33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4.1.3 试验水质 | 第35页 |
4.1.4 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5-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4.2.1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36-40页 |
4.2.2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8页 |
4.2.3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运行优化条件的研究 | 第48-52页 |
4.2.4 组合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第52-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OAO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机理研究 | 第59-70页 |
5.1 氮磷去除试验及检测方法 | 第59-61页 |
5.1.1 试验运行条件 | 第59页 |
5.1.2 样品采集 | 第59页 |
5.1.3 基质的静态摇床吸附实验 | 第59-60页 |
5.1.4 空心菜对氮磷吸收速率的测定 | 第60页 |
5.1.5 湿地混合基质硝化及反硝化强度的测定 | 第60-61页 |
5.1.6 硝化菌反硝化菌群落空间变化研究试验 | 第61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5.2.1 基质静态摇床吸附试验 | 第61-62页 |
5.2.2 空心菜对氮磷吸收速率 | 第62-64页 |
5.2.3 湿地基质硝化及反硝化强度 | 第64-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建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