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FDI溢出效应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FDI与创业效应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3 全要素生产率与创业效应研究综述 | 第19页 |
1.3.4 技术异质性FDI、全要素生产率与创业效应最新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3.5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6 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6.1 论文研究重点及难点 | 第24页 |
1.6.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2 技术异质性FDI、全要素生产率与创业效应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FDI理论 | 第25-28页 |
2.1.1 FDI的定义 | 第25页 |
2.1.2 FDI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1.3 技术异质性FDI的划分及其研究 | 第27-28页 |
2.2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测度方法 | 第28-31页 |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 第30-31页 |
2.3 创业理论概述 | 第31-34页 |
2.3.1 创业的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2.3.2 创业效应的内涵及特征 | 第32-33页 |
2.3.3 创业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技术异质性FDI、全要素生产率与创业效应:作用机制分析 | 第35-47页 |
3.1 技术异质性FDI对创业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35-42页 |
3.1.1 FDI溢出效应 | 第35-36页 |
3.1.2 FDI对创业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36-40页 |
3.1.3 技术异质性FDI对创业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40-42页 |
3.2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创业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3.2.1 全要素生产率对创业效应的促进机制 | 第42-43页 |
3.2.2 全要素生产率对创业效应的抑制机制 | 第43页 |
3.3 技术异质性FDI与全要素生产率交互作用的创业效应作用机制 | 第43-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我国制造业FDI、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创业效应现状分析 | 第47-67页 |
4.1 我国制造业FDI的现状与特点 | 第47-53页 |
4.1.1 我国制造业FDI整体发展状况 | 第47-48页 |
4.1.2 我国制造业FDI行业分布特点 | 第48-51页 |
4.1.3 我国制造业FDI来源国分布特点 | 第51-53页 |
4.2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 | 第53-60页 |
4.2.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第53-55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55-56页 |
4.2.3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4.3 我国制造业创业效应现状分析 | 第60-66页 |
4.3.1 我国自主创业的先天优势分析 | 第60-61页 |
4.3.2 我国制造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 第61-65页 |
4.3.3 影响我国制造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技术异质性FDI与全要素生产率交互作用下创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67-80页 |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67-69页 |
5.2 方法选择与模型建立 | 第69-73页 |
5.2.1 方法的选择 | 第69-71页 |
5.2.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5.2.3 模型可靠性检验 | 第71-73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5.3.1 整体分析 | 第73-75页 |
5.3.2 分行业分析 | 第75-77页 |
5.3.3 稳健性检验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对策建议 | 第80-85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80-81页 |
6.1.1 夯实创业基础,提高外资引入质量 | 第80页 |
6.1.2 制定创业政策,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 第80-81页 |
6.1.3 激发创业活力,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 第81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81-83页 |
6.2.1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第81-82页 |
6.2.2 强化政企研的联系,搭建创业培育平台 | 第82页 |
6.2.3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技术吸收能力 | 第82-83页 |
6.3 行业协会层面 | 第83-85页 |
6.3.1 发挥中介作用,推动创业活动有序进行 | 第83页 |
6.3.2 保护行业发展,营造创业良好生态环境 | 第83页 |
6.3.3 调动创业热情,建立创业技术交流平台 | 第83-8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86-8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6-97页 |
附录 | 第97-105页 |
附录 A 我国制造业资本存量估算结果2005-2015(单位:亿元) | 第97-98页 |
附录 B 我国制造业低技术水平FDI行业面板数据 | 第98-101页 |
附录 C 我国制造业中技术水平FDI行业面板数据 | 第101-103页 |
附录 D 我国制造业中技术水平FDI行业面板数据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