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美女樱的景观生态价值 | 第13-14页 |
1.1.2 美女樱景观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2 种子包衣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种子包衣概述 | 第14-15页 |
1.2.2 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18页 |
1.3.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5 课题简介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5.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美女樱种子包衣材料成膜剂的研究 | 第23-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1.3 测定项目 | 第24-25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不同成膜剂包衣对物理指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2 不同成膜剂包衣对种皮力学属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不同成膜剂包衣对美女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7-30页 |
2.3 讨论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美女樱种子包衣材料保水剂的研究 | 第31-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1.3 测定项目 | 第32-33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3.2.1 保水剂包衣对美女樱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保水剂包衣对美女樱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 讨论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美女樱种子包衣材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 | 第41-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1.3 测定项目 | 第43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4.2.1 不同浓度NAA包衣对美女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不同浓度6-BA包衣对美女樱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不同复合激素包衣对美女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 讨论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美女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 第52-68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3-57页 |
5.2.1 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 | 第53-54页 |
5.2.2 腋芽诱导培养 | 第54-55页 |
5.2.3 丛生芽继代增殖、生根培养 | 第55-56页 |
5.2.4 炼苗与移栽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3.1 外植体消毒及其选择 | 第57-59页 |
5.3.2 不同因素对美女樱茎段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59-62页 |
5.3.3 不同因素对美女樱丛生芽继代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4 不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第64页 |
5.4 讨论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图版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