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放牧对草地退化演替的影响 | 第13-15页 |
1.1.1 草地退化演替 | 第13-14页 |
1.1.2 草地退化演替的驱动力 | 第14-15页 |
1.2 竞争对植被演替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1 竞争对演替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 植物竞争能力与植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植物对养分的适应策略 | 第17-22页 |
1.3.1 植物形态性状对养分的适应 | 第17-20页 |
1.3.2 植物生理性状对养分的适应 | 第20-2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羊草和冷蒿养分利用对放牧的响应 | 第24-38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5页 |
2.2.3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3.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羊草和冷蒿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的响应 | 第28-31页 |
2.3.3 羊草和冷蒿体内酶对放牧的响应 | 第31-33页 |
2.4 讨论 | 第33-37页 |
2.4.1 放牧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2 羊草和冷蒿对放牧的响应 | 第34-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氮磷养分对羊草和冷蒿生长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 第38-59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2.1 试验设计 | 第39-41页 |
3.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41页 |
3.2.3 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5页 |
3.3.1 氮磷养分供应对羊草和冷蒿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2 氮磷养分供应对羊草和冷蒿种间关系的影响 | 第47-52页 |
3.3.3 氮磷养分与羊草和冷蒿生长及竞争能力的相关关系 | 第52-55页 |
3.4 讨论 | 第55-58页 |
3.4.1 氮磷养分对羊草和冷蒿生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2 氮磷养分对羊草和冷蒿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氮磷养分对羊草和冷蒿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9-84页 |
4.1 前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4.2.1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4.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60页 |
4.2.3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9页 |
4.3.1 羊草和冷蒿的化学计量特征 | 第60-66页 |
4.3.2 羊草和冷蒿的氮素和磷素累积量及分配 | 第66-71页 |
4.3.3 羊草和冷蒿的氮磷吸收、利用效率 | 第71-79页 |
4.4 讨论 | 第79-82页 |
4.4.1 化学计量特征的暗示 | 第79-81页 |
4.4.2 羊草和冷蒿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对氮磷供应的差异化响应 | 第81-82页 |
4.5 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羊草和冷蒿形态和生理性状对氮磷养分的响应 | 第84-109页 |
5.1 前言 | 第84-8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5.2.1 试验设计 | 第85页 |
5.2.2 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85页 |
5.2.3 统计分析 | 第85-8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6-104页 |
5.3.1 地上形态性状 | 第86-89页 |
5.3.2 地下形态性状 | 第89-93页 |
5.3.3 生物量分配 | 第93-98页 |
5.3.4 生理性状 | 第98-104页 |
5.4 讨论 | 第104-107页 |
5.4.1 羊草和冷蒿地上形态性状对氮磷养分的响应 | 第104-105页 |
5.4.2 羊草和冷蒿地下形态性状对氮磷养分的响应 | 第105页 |
5.4.3 羊草和冷蒿生物量分配对氮磷养分的响应 | 第105-107页 |
5.4.4 羊草和冷蒿生理性状对氮磷养分的响应 | 第107页 |
5.5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9-112页 |
6.1 全文讨论 | 第109-110页 |
6.2 全文结论 | 第110-11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