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0-21页 |
常见缩写符号表 | 第21-22页 |
1 绪论 | 第22-4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1.2 声聚焦成像技术概述 | 第22-32页 |
1.2.1 波束形成技术简介 | 第23-26页 |
1.2.2 近场声全息技术简介 | 第26-29页 |
1.2.3 相位共轭法简介 | 第29-32页 |
1.3 基于相位共轭法进行声聚焦的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38-41页 |
2 相位共轭法及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性能研究 | 第41-58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相位共轭法的基本理论 | 第41-47页 |
2.2.1 相位共轭阵列产生的声场 | 第41-43页 |
2.2.2 PC/P、PC/M和PC/D之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2.2.3 基于倏逝波和传播波分析 | 第45-47页 |
2.3 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47-49页 |
2.4 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49-56页 |
2.4.1 阵列参数对聚焦的影响 | 第50-54页 |
2.4.2 阵列偏移对聚焦的影响 | 第54-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人工迭代相位共轭法 | 第58-81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人工迭代相位共轭法的算法 | 第59-61页 |
3.3 人工迭代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61-64页 |
3.4 数值仿真分析 | 第64-71页 |
3.5 实验验证 | 第71-7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4 分裂相位共轭法和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法 | 第81-103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分裂相位共轭法 | 第81-84页 |
4.2.1 分裂相位共轭算法 | 第81-83页 |
4.2.2 分裂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83-84页 |
4.3 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法 | 第84-88页 |
4.3.1 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算法 | 第85页 |
4.3.2 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85-88页 |
4.4 数值仿真分析 | 第88-96页 |
4.4.1 分裂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88-90页 |
4.4.2 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90-96页 |
4.5 实验验证 | 第96-101页 |
4.5.1 分裂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实验 | 第96-98页 |
4.5.2 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线列阵聚焦实验 | 第98-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5 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特性研究 | 第103-135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103-109页 |
5.2.1 矩形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04-107页 |
5.2.2 圆周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5.2.3 十字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5.3 人工迭代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109-113页 |
5.3.1 矩形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5.3.2 圆周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12页 |
5.3.3 十字阵聚焦特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5.4 数值仿真分析 | 第113-130页 |
5.4.1 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113-119页 |
5.4.2 平面阵基于人工迭代相位共轭法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119-125页 |
5.4.3 分裂相位共轭阵和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阵聚焦的仿真分析 | 第125-130页 |
5.5 实验验证 | 第130-133页 |
5.5.1 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特性的实验验证 | 第130-131页 |
5.5.2 人工迭代相位共轭平面阵聚焦特性的实验验证 | 第131-132页 |
5.5.3 分裂相位共轭和分裂人工迭代相位共轭阵聚焦的实验验证 | 第132-13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6.1 结论 | 第135-137页 |
6.2 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6.3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