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观察 | 第9-23页 |
第一节 立法演变 | 第9-12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实证) | 第12-23页 |
一、样本说明 | 第12页 |
二、数据呈现 | 第12-22页 |
三、数据分析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对相关数据分析的理论解读 | 第23-35页 |
第一节 立法因素 | 第23-25页 |
一、分散式立法欠缺协调性 | 第23-24页 |
二、计算方法适用规定的可调整性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法定赔偿比例奇高 | 第25-27页 |
一、偏离立法本意 | 第26页 |
二、酌定空间过大缺少分流标准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实际损失难以计算 | 第27-30页 |
一、计算标准之“权利人损失” | 第27-29页 |
二、计算标准之“违法所得” | 第29页 |
三、合理费用的计算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举证困难 | 第30-35页 |
一、权利存在的证明 | 第30-32页 |
二、侵权行为的证明 | 第32-35页 |
三、赔偿结果的确定 | 第35页 |
第五节 企业内部商业秘密管理不力 | 第35页 |
第三章 对我国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的思考 | 第35-57页 |
第一节 立法层面 | 第35-41页 |
一、独立立法的考量 | 第36页 |
二、优化法定赔偿制度 | 第36-38页 |
三、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损失计算方式 | 第41-47页 |
一、“权利人的损失”赔偿范围 | 第42-44页 |
二、“侵权人的侵权所得”赔偿范围 | 第44-45页 |
三、损失计算的时间因素 | 第45-46页 |
四、许可使用费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证据规则 | 第47-52页 |
一、法院依职权取证和证据保全制度 | 第47-48页 |
二、证据披露规则适用 | 第48页 |
三、优势证据证明标准 | 第48-49页 |
四、禁令制度 | 第49-50页 |
五、第三方证据采信—商业秘密价值评估 | 第50-52页 |
第四节 建立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市场价值分析分析模式 | 第52-54页 |
一、损害范围——长期资产价值 | 第53页 |
二、损害事实——非确定性资产价值 | 第53-54页 |
三、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市场价值分析模式 | 第54页 |
第五节 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 第54-57页 |
一、重视保护意识提升 | 第55页 |
二、内部防控 | 第55页 |
三、对外商业秘密保护 | 第55页 |
四、相关证据截存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