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2 含油污泥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含油污泥脱水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溶剂萃取技术 | 第13页 |
1.2.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3页 |
1.2.4 热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1.2.5 催化剂对含油污泥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15页 |
1.3 铝渣资源化处理进展 | 第15-18页 |
1.3.1 回收金属铝 | 第15页 |
1.3.2 生产棕刚玉 | 第15-16页 |
1.3.3 合成聚合氯化铝 | 第16页 |
1.3.4 路用材料 | 第16-17页 |
1.3.5 从铝渣中回收铝制备氧化铝 | 第17-18页 |
1.4 活性炭负载纳米氧化铝的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4.1 活性炭工业应用 | 第18-19页 |
1.4.2 活性炭制备方法 | 第19页 |
1.4.3 含油污泥制备活性炭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4 活性氧化铝 | 第20页 |
1.4.5 活性炭与氧化铝复合材料 | 第20-22页 |
1.5 吸附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1.5.1 吸附的基本原理 | 第22页 |
1.5.2 吸附剂 | 第22-23页 |
1.5.3 吸附平衡 | 第23页 |
1.5.4 吸附动力学 | 第23-27页 |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7-28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7 课题创新性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铝渣与含油污泥协同热解实验研究 | 第29-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1.2 实验原料 | 第29-30页 |
2.1.3 原料的物性分析 | 第30页 |
2.1.4 实验装置 | 第30-32页 |
2.2 含油污泥热解实验 | 第32-33页 |
2.2.1 实验流程 | 第32页 |
2.2.2 含油污泥热解产物分析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3.1 温度对含油污泥热解过程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2 温度对气体组分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3 铝渣在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中的催化作用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铝渣碱熔提取铝离子制备g-Al_2O_3可行性研究 | 第40-50页 |
3.1 实验装置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 工艺流程图和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3.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2-44页 |
3.3.1 EDTA返滴定法检测铝离子 | 第42-44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4.1 碱熔实验中铝离子浸出率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3.4.2 XRD分析 | 第45-46页 |
3.4.3 SEM显微形貌图 | 第46页 |
3.4.4 氮吸附曲线 | 第46-47页 |
3.4.5 TEM形貌 | 第47页 |
3.4.6 红外光谱 | 第47-48页 |
3.5 小节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制备活性炭负载氧化铝材料 | 第50-77页 |
4.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4.1.1 实验药品 | 第5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4.2 含油污泥残渣活化及其负载纳米氧化铝的制备 | 第51-53页 |
4.2.1 含油污泥活化工艺正交实验研究 | 第51页 |
4.2.2 负载纳米氧化铝复合材料制备 | 第51-52页 |
4.2.3 实验流程 | 第52页 |
4.2.4 实验装置 | 第52-53页 |
4.3 铜离子吸附性能检测 | 第53-55页 |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54页 |
4.3.2 吸附实验 | 第54页 |
4.3.3 动力学实验 | 第54页 |
4.3.4 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54-55页 |
4.3.5 表征方法 | 第55页 |
4.4 含油污泥热解残渣活化工艺路线 | 第55-58页 |
4.4.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2 活性炭表征 | 第56-58页 |
4.5 活性炭负载纳米氧化铝 | 第58-62页 |
4.5.1 多次浸渍制备活性炭负载纳米氧化铝 | 第58-60页 |
4.5.2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 第60-62页 |
4.6 活性炭负载纳米氧化铝吸附动力学 | 第62-71页 |
4.6.2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处理数据 | 第63-66页 |
4.6.3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处理数据 | 第66-68页 |
4.6.4 动力学模型数据处理结果 | 第68页 |
4.6.5 活化能的计算 | 第68-69页 |
4.6.6 控速环节 | 第69-71页 |
4.7 等温吸附实验 | 第71-75页 |
4.7.1 Freun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 | 第71-72页 |
4.7.2 Langmuir等温模型处理数据 | 第72-73页 |
4.7.3 D-R等温模型处理数据 | 第73-74页 |
4.7.4 Temkin等温线模型处理数据 | 第74-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