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代理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探究--以S房地产代理公司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1页 |
1.4 总体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4-20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7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2.2.1 互联网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2.3 平台经济学 | 第17-18页 |
2.2.4 风险识别 | 第18页 |
2.2.5 风险控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及房地产代理行业发展 | 第20-26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20-26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20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特性 | 第20-21页 |
3.1.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1-23页 |
3.1.4 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房地产代理行业及S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分析 | 第26-38页 |
4.1 房地产代理行业发展分析 | 第26-28页 |
4.1.1 房地产代理行业发展现状 | 第26页 |
4.1.2 房地产代理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 第26-27页 |
4.1.3 互联网时代房地产代理行业发展的机遇 | 第27-28页 |
4.2 S房地产代理公司发展分析 | 第28-31页 |
4.2.1 S房地产代理公司概括 | 第28-29页 |
4.2.2 S房地产代理公司的传统经营模式 | 第29页 |
4.2.3 S房地产代理公司战略规划 | 第29-31页 |
4.3 S房地产代理公司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优势 | 第31-32页 |
4.3.1 主营业务的支撑 | 第31页 |
4.3.2 互联网金融的后进者 | 第31页 |
4.3.3 从金融到互联网金融 | 第31-32页 |
4.4 S房地产代理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 第32-36页 |
4.4.1 金融家贷 | 第33-34页 |
4.4.2 金融消费贷 | 第34-35页 |
4.4.3 二手房置业贷 | 第35页 |
4.4.4 家装贷 | 第35-36页 |
4.4.5 车位贷 | 第36页 |
4.5 房地产代理企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特征 | 第36-38页 |
第五章 S房地产代理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分析 | 第38-48页 |
5.1 政策风险 | 第38-39页 |
5.2 法律风险 | 第39-42页 |
5.2.1 涉嫌非法集资的风险 | 第40页 |
5.2.2 信息泄露风险 | 第40-41页 |
5.2.3 虚假宣传的风险 | 第41-42页 |
5.3 网络技术风险 | 第42-43页 |
5.4 违约风险 | 第43-44页 |
5.5 流动性风险 | 第44-45页 |
5.6 道德风险 | 第45-48页 |
第六章 S公司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 第48-56页 |
6.1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6.1.1 积极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政策 | 第48页 |
6.1.2 建立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6.2 提高网络技术安全管理 | 第49-50页 |
6.3 加强对违约风险的监管 | 第50-51页 |
6.3.1 对借款人的监管 | 第50页 |
6.3.2 对平台的监管 | 第50-51页 |
6.4 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 第51-53页 |
6.4.1 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 | 第51-52页 |
6.4.2 设立风险准备金 | 第52-53页 |
6.5 提高人员的职业道德 | 第53-5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