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第一章 田鼠巴贝西虫与巴贝西虫病 | 第16-26页 |
1 田鼠巴贝西虫简介 | 第16-17页 |
1.1 病原学 | 第16-17页 |
1.2 生活史 | 第17页 |
2 田鼠巴贝西虫的流行病学概况 | 第17-18页 |
3 田鼠巴贝西虫的致病机理 | 第18页 |
4 田鼠巴贝西虫病的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5 田鼠巴贝西虫病的防治 | 第19-22页 |
5.1 田鼠巴贝西虫病的治疗 | 第19-20页 |
5.2 田鼠巴贝西虫病的预防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田鼠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方法 | 第26-34页 |
1 病原学诊断 | 第26页 |
1.1 血涂片诊断法 | 第26页 |
1.2 动物接种分离诊断法 | 第26页 |
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26-27页 |
2.1 核酸探针技术 | 第26页 |
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6-27页 |
2.3 巢式PCR (Nested PCR) | 第27页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 第27页 |
3 绝缘子介导的电泳检测法(Insulator-based dielectrophoretic) | 第27-28页 |
4 免疫学诊断 | 第28-30页 |
4.1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 | 第28页 |
4.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 | 第28页 |
4.3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4-80页 |
第三章 田鼠巴贝西虫截短型分泌抗原1的原核表达与初步鉴定 | 第34-6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1.1 菌种与载体 | 第3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5-36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49页 |
2.1 BmSA1截短型基因的克隆 | 第36-38页 |
2.2 重组质粒PMD-19T-tBmSA1的构建 | 第38-39页 |
2.3 重组质粒PMD-19T-tBmSA1的鉴定 | 第39-41页 |
2.4 重组质粒pET-30a(+)-tBmSA1的构建 | 第41-43页 |
2.5 重组质粒pET-30a(+)-tBmSA1的鉴定 | 第43-45页 |
2.6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5-47页 |
2.7 重组tBmSA1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7-48页 |
2.8 重组蛋白的定量 | 第48页 |
2.9 重组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48页 |
2.10 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分析 | 第48-49页 |
2.11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49页 |
3 结果 | 第49-59页 |
3.1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0页 |
3.2 BmSA1截短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50-51页 |
3.3 重组质粒PMD-19T-tBmSA1的双酶切鉴定 | 第51-52页 |
3.4 重组质粒PMD-19T-tBmSA1的测序鉴定 | 第52页 |
3.5 重组质粒pET-30a(+)-tBmSA1的菌落PCR鉴定 | 第52页 |
3.6 重组质粒pET-30a(+)-tBmSA1的双酶切鉴定 | 第52-53页 |
3.7 重组蛋白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 | 第53-54页 |
3.8 重组蛋白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54-55页 |
3.9 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的分布 | 第55-56页 |
3.10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56-57页 |
3.11 重组蛋白的定量 | 第57-58页 |
3.12 重组蛋白的质谱分析 | 第58页 |
3.13 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分析 | 第58-59页 |
3.14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第四章 tBmSA1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2-8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1.1 抗原 | 第63页 |
1.2 标准血清 | 第6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4页 |
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4页 |
1.6 临床样品来源 | 第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2.1 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tBmSA1 | 第64页 |
2.2 tBmSA1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67页 |
2.3 双抗原夹心ELISA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67页 |
2.4 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测评 | 第67-68页 |
2.5 临床样品检测 | 第68页 |
3 结果 | 第68-77页 |
3.1 tBmSA1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的结果 | 第68-73页 |
3.2 双抗原夹心ELISA阴、阳性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73页 |
3.3 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测评 | 第73-76页 |
3.4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4 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