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2-17页 |
1 绪论 | 第17-47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20页 |
1.1.1 淬火冷却过程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1.2 淬火冷却过程中的沸腾传热现象 | 第17-20页 |
1.2 沸腾表面特性对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20-32页 |
1.2.1 表面粗糙度 | 第20-23页 |
1.2.2 表面浸润性 | 第23-27页 |
1.2.3 表面多孔性 | 第27-28页 |
1.2.4 表面芯吸性 | 第28-32页 |
1.3 微纳结构强化淬火冷却过程中沸腾传热的研究现状 | 第32-43页 |
1.3.1 被动改性方法 | 第32-39页 |
1.3.2 主动改性方法 | 第39-43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43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2 实验装置及过程 | 第47-60页 |
2.1 大容器淬火冷却实验台 | 第47-48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介绍 | 第48-52页 |
2.2.1 辐射式加热炉 | 第48-49页 |
2.2.2 电动执行器 | 第49页 |
2.2.3 高速摄像机 | 第49-50页 |
2.2.4 接触角测量仪 | 第50-51页 |
2.2.5 粗糙度测量仪 | 第51-52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52页 |
2.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2-59页 |
2.4.1 集总参数法 | 第53-55页 |
2.4.2 导热反问题 | 第55-5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表面沉积多孔结构对淬火冷却过程的影响 | 第60-73页 |
3.1 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60-64页 |
3.2 淬火和沸腾曲线 | 第64-68页 |
3.3 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4 表面浸润性对淬火冷却过程中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73-115页 |
4.1 不同浸润性表面的制备 | 第73-78页 |
4.2 不同表面浸润性的影响 | 第78-87页 |
4.2.1 淬火曲线 | 第78-79页 |
4.2.2 沸腾曲线 | 第79-80页 |
4.2.3 汽膜演化过程 | 第80-81页 |
4.2.4 数据及传热机理分析 | 第81-87页 |
4.3 竖直亲水表面淬火冷却过程中汽膜的演化过程 | 第87-94页 |
4.3.1 沸腾传热特性 | 第88-90页 |
4.3.2 淬火前端的传播过程 | 第90-94页 |
4.4 超亲水表面强化沸腾传热 | 第94-107页 |
4.4.1 超亲水球体表面的沸腾传热 | 第95-101页 |
4.4.2 超亲水柱体表面的沸腾传热 | 第101-107页 |
4.5 超疏水表面膜态沸腾传热 | 第107-114页 |
4.5.1 淬火和沸腾曲线 | 第107-109页 |
4.5.2 汽膜演化过程 | 第109-110页 |
4.5.3 Nu数 | 第110-11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5 表面芯吸性对淬火冷却过程中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115-135页 |
5.1 刻蚀芯吸表面 | 第115-124页 |
5.1.1 芯吸表面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5-117页 |
5.1.2 芯吸强度测试 | 第117-120页 |
5.1.3 芯吸表面的沸腾传热特性 | 第120-124页 |
5.2 沉积半芯吸性表面 | 第124-129页 |
5.3 芯吸性对沸腾传热的影响分析 | 第129-133页 |
5.3.1 芯吸性对过渡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5.3.2 芯吸性对CHF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5-137页 |
6.2 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