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复杂燃烧环境中含碳颗粒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气体火焰碳烟颗粒生长过程及生成特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煤粉火焰含碳颗粒生长过程及生成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激光诱导炽光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1 激光诱导炽光技术原理及模型 | 第18-20页 |
1.3.2 复杂燃烧环境中激光诱导炽光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3-25页 |
2.含碳颗粒的激光诱导炽光光谱测量实验系统 | 第25-36页 |
2.1 火焰燃烧系统 | 第25-29页 |
2.1.1 气体燃料火焰燃烧平台 | 第25-26页 |
2.1.2 煤粉火焰燃烧平台 | 第26-29页 |
2.2 激光测量系统 | 第29-34页 |
2.2.1 激光波长及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9-31页 |
2.2.2 单点测量平台 | 第31-32页 |
2.2.3 二维测量平台 | 第32-34页 |
2.3 碳烟颗粒采样平台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激光诱导炽光技术方法研究及误差分析 | 第36-53页 |
3.1 LII模型及误差分析 | 第36-40页 |
3.1.1 碳烟颗粒浓度求取 | 第36-37页 |
3.1.2 碳烟颗粒粒径求取及误差分析 | 第37-40页 |
3.2 碳氢火焰温度的双色法测量及误差分析 | 第40-43页 |
3.3 碳烟颗粒浓度消光法标定 | 第43-46页 |
3.4 LII技术测量范围探究 | 第46-52页 |
3.4.1 消光法碳烟颗粒浓度的测量范围 | 第46-47页 |
3.4.2 LII技术碳烟颗粒浓度的测量范围 | 第47-49页 |
3.4.3 LII技术颗粒粒径对测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乙烯火焰中碳烟颗粒的LII测量研究 | 第53-69页 |
4.1 乙烯火焰中碳烟颗粒光学特性的测量研究 | 第53-55页 |
4.2 乙烯火焰中碳烟颗粒生长过程的LII测量研究 | 第55-60页 |
4.3 乙烯火焰中CO_2掺混对碳烟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 | 第60-67页 |
4.3.1 CO_2掺混对火焰高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4.3.2 CO_2掺混对碳烟颗粒光学特性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3 CO_2掺混对碳烟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煤粉火焰中含碳颗粒的LII测量研究 | 第69-83页 |
5.1 煤燃烧特点及火焰形态 | 第69-71页 |
5.2 煤粉火焰中含碳颗粒的光学特性研究 | 第71-73页 |
5.3 煤粉火焰中含碳颗粒生长过程的LII测量研究 | 第73-74页 |
5.4 煤种及粒径对煤粉火焰中碳烟颗粒生长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74-81页 |
5.4.1 粒径对煤粉火焰中碳烟颗粒生长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75-78页 |
5.4.2 煤种对煤粉火焰中碳烟颗粒生长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78-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8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