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特质的网上银行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7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6页 |
·网上银行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视角 | 第27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研究框架安排 | 第29-3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1-57页 |
·科技接受模型及其扩展 | 第31-38页 |
·大五人格模型概述 | 第38-47页 |
·人格理论概况 | 第38-40页 |
·大五人格模型及测量 | 第40-43页 |
·大五人格模型跨文化的研究 | 第43-45页 |
·大五人格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45-47页 |
·大五人格模型与信息技术使用 | 第47-50页 |
·大五人格与IS接受的研究 | 第47-50页 |
·大五人格模型与TAM模型结合的研究 | 第50页 |
·网上银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0-57页 |
·以TAM为研究视角 | 第50-53页 |
·以安全及信任为研究视角 | 第53-55页 |
·对网上银行接受文献综述总结 | 第55-57页 |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57-65页 |
·研究模型的提出 | 第57-59页 |
·研究假设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研究设计 | 第65-85页 |
·模型变量定义与测量 | 第65-69页 |
·大五人格特质 | 第65-67页 |
·TAM相关变量 | 第67-68页 |
·感知可信性 | 第68-69页 |
·问卷结构 | 第69页 |
·问卷前测评价与修正 | 第69-82页 |
·问卷前测评价与标准 | 第69-70页 |
·问卷前测发放与回收 | 第70页 |
·前测问卷样本描述统计 | 第70-74页 |
·前测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74-82页 |
·前测问卷的总结 | 第82页 |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82-85页 |
5 数据分析 | 第85-125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5-90页 |
·样本人群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第85-87页 |
·样本人群网上银行使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 第87-89页 |
·样本人群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第89-90页 |
·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 第90-96页 |
·样本数据的信度评估 | 第90-91页 |
·样本数据的效度评估 | 第91-96页 |
·T检验与方差分析 | 第96-107页 |
·T检验 | 第96-97页 |
·方差分析 | 第97-107页 |
·相关分析 | 第107-109页 |
·人格特质与感知有用性的相关分析 | 第107-108页 |
·人格特质与感知可信性的相关分析 | 第108页 |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与使用意愿的相关分析 | 第108-109页 |
·回归分析(无控制变量) | 第109-115页 |
·回归模型评估 | 第110-111页 |
·人格特质与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 | 第111-112页 |
·人格特征与感知可信性的回归分析 | 第112-113页 |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13-115页 |
·偏相关分析 | 第115页 |
·回归分析(有控制变量) | 第115-118页 |
·影响使用意愿的因素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115-118页 |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18-122页 |
·中介效应评估 | 第118-119页 |
·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 | 第119-121页 |
·感知可信性的中介作用 | 第121-122页 |
·调节效应检验 | 第122-125页 |
·调节效应评估 | 第122-123页 |
·责任意识对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的调节作用 | 第123-125页 |
6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125-133页 |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125-126页 |
·最终模型 | 第126页 |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126-133页 |
·神经质与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 | 第127-128页 |
·开放性与感知有用性、感知可信性 | 第128页 |
·宜人性与感知有用性 | 第128-129页 |
·外向性与感知有用性 | 第129-130页 |
·责任意识与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 | 第130页 |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信性与使用意愿 | 第130-133页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33-139页 |
·研究的理论贡献 | 第133-134页 |
·研究的实务建议 | 第134-136页 |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附录 | 第149-155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