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起重机动力匹配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履带式起重机总体设计 | 第15-37页 |
| 2.1 履带式起重机功能分析 | 第15-16页 |
| 2.2 履带式起重机总体方案分析 | 第16-22页 |
| 2.2.1 计算载荷及组合 | 第16-17页 |
| 2.2.2 起重机总体方案的确定 | 第17-18页 |
| 2.2.3 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18-19页 |
| 2.2.4 臂架强度分析 | 第19-21页 |
| 2.2.5 起重机抗倾覆稳定性 | 第21-22页 |
| 2.3 起重机典型工况功率分析 | 第22-25页 |
| 2.3.1 履带式起重机驱动方式 | 第22-24页 |
| 2.3.2 履带式起重机工作机构功率确定 | 第24-25页 |
| 2.4 动力系统参数质量控制 | 第25-36页 |
| 2.4.1 系统设计 | 第26页 |
| 2.4.2 参数设计 | 第26-32页 |
| 2.4.3 容差设计 | 第32-36页 |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动力系统功率匹配分析 | 第37-49页 |
| 3.1 发动机系统特性分析 | 第37-41页 |
| 3.1.1 速度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 3.1.2 负荷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 3.1.3 调速特性分析 | 第39页 |
| 3.1.4 最佳工作点的确定 | 第39-41页 |
| 3.2 发动机—液压泵—负载的匹配原理 | 第41-44页 |
| 3.2.1 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功率匹配 | 第42-43页 |
| 3.2.2 液压泵与负载的功率匹配 | 第43-44页 |
| 3.3 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匹配的实现 | 第44-47页 |
| 3.3.1 发动机恒功率控制与泵匹配的实现 | 第44-45页 |
| 3.3.2 发动机变功率控制与泵匹配的实现 | 第45-46页 |
| 3.3.3 带功率调节控制的恒功率控制 | 第46-47页 |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发动机特性曲线研究 | 第49-63页 |
| 4.1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拟合 | 第49-54页 |
| 4.1.1 最小二乘法原理 | 第49-51页 |
| 4.1.2 发动机特性曲线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51-54页 |
| 4.2 多项式拟合方程幂次的确定 | 第54-57页 |
| 4.3 发动机调速时连续性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57-61页 |
| 4.3.1 发动机稳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 4.3.2 发动机稳态数学模型评价准则的确定 | 第60-61页 |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起重机传动系统仿真建模分析 | 第63-75页 |
| 5.1 起重机动力系统的选型 | 第63-66页 |
| 5.1.1 发动机功率的确定 | 第63-64页 |
| 5.1.2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选择 | 第64-66页 |
| 5.2 发动机模块 | 第66-68页 |
| 5.2.1 发动机动力学模型 | 第66-67页 |
| 5.2.2 发动机油耗模型 | 第67-68页 |
| 5.3 液压系统模块 | 第68-70页 |
| 5.3.1 液压泵模型 | 第69页 |
| 5.3.2 马达—负载模块 | 第69-70页 |
| 5.4 操作人员模块 | 第70页 |
| 5.5 动力传动仿真系统 | 第70页 |
| 5.6 履带起重机起升工况仿真分析 | 第70-74页 |
| 5.6.1 基本臂最大额定载荷工况分析 | 第70-72页 |
| 5.6.2 基本臂中等载荷工况分析 | 第72-74页 |
| 5.7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结论 | 第75页 |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