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美国 | 第13-15页 |
二、中国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就业性别歧视理论分析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差异平等理论 | 第19-20页 |
二、公平正义理论 | 第20页 |
三、性别平等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 | 第21-25页 |
一、直接歧视 | 第22-23页 |
二、间接歧视 | 第23-24页 |
三、隐形歧视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美国反就业性别歧视之法源的形成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美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5-29页 |
一、宪法及其宪法判例:第五条修正案、第十四条修正案 | 第25-27页 |
二、国会立法:《1964年民权法》第7章 | 第27页 |
三、专门性反就业歧视单行法 | 第27-28页 |
四、美国各州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美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制度的冲突与协调 | 第29-33页 |
一、州立法与《1964年民权法》第7章的冲突 | 第29-30页 |
二、孰轻孰重——民权法与州立法的博弈 | 第30-31页 |
三、特别保护性立法的落幕,民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崛起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现状与实践 | 第33-39页 |
第一节 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规制现状 | 第33-35页 |
一、女性就业机会平等保护条款 | 第33-34页 |
二、专门针对就业女性的特别保护措施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社会现状 | 第35-39页 |
一、就业机会不平等 | 第36页 |
二、退休年龄不平等 | 第36-37页 |
三、男女同工不同酬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平等保护还是隐形歧视——美国州保护性立法的废弃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3页 |
第一节 女性就业根本问题——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性别歧视观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特殊保护抑或隐形歧视,保护性立法的二度审视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不动声色的保护——对女性的特别保护方式和理由的再考虑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