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环境砷污染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环境锑污染概述 | 第12-13页 |
1.1.3 砷锑的迁徙转化 | 第13页 |
1.2 水中砷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1 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4-19页 |
1.3.1 物理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16页 |
1.3.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9页 |
1.4 菌株信息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以及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2-2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土壤的微波消解 | 第24页 |
2.2.2 砷锑形态检测 | 第24-25页 |
2.2.3 总铁浓度检测 | 第25页 |
2.2.4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计法测Fe(II) | 第25-26页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土壤和菌体的表征 | 第26-27页 |
2.2.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页 |
2.2.7 同步辐射技术在土壤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3 Pantoeasp.IMH及其突变菌介导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 | 第28-37页 |
3.1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3.1.1 土壤样品及菌株 | 第28-29页 |
3.1.2 培养基及菌体的制备 | 第29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3.1.4 样品的分析与测定 | 第29-30页 |
3.1.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0页 |
3.1.6 固体样品上砷XANES分析 | 第30页 |
3.2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3.3.1 土壤成分 | 第30-31页 |
3.3.2 砷铁的释放 | 第31-34页 |
3.3.3 砷XANES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Pantoeasp.IMH调控土壤中砷锑形态转化 | 第37-47页 |
4.1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1.1 土壤信息 | 第37-38页 |
4.1.2 菌体制备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2.1 RT-PCR和RT-Q-PCR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方法 | 第39页 |
4.2.3 土壤颗粒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3.1 土壤成分 | 第39-40页 |
4.3.2 砷的释放及还原 | 第40-42页 |
4.3.3 锑的释放 | 第42-44页 |
4.3.4 As、Sb释放的关系 | 第44-45页 |
4.3.5 arsC基因的表达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Shewanellasp.StrainANA-3介导土壤中砷锑铁形态变化 | 第47-55页 |
5.1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5.1.1 土壤和菌体信息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1 砷锑形态检测过程 | 第48页 |
5.2.2 总铁浓度检测过程 | 第48页 |
5.2.3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计法测Fe(II)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5.3.1 砷的释放 | 第49-51页 |
5.3.2 铁的释放 | 第51页 |
5.3.3 砷铁释放浓度的线性关系 | 第51-52页 |
5.3.4 砷XANES分析 | 第52-53页 |
5.3.5 锑的释放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