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生态庄园规划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工作背景 | 第8页 |
1.1.1 城镇化和扶贫攻坚的需求 | 第8页 |
1.1.2 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 第8页 |
1.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4 创新特色 | 第13-14页 |
2 生态庄园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16页 |
2.1 生态庄园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2 生态庄园内涵 | 第15页 |
2.3 生态庄园特征 | 第15-16页 |
3 生态庄园规划的多元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3.1 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3.1.1 农业生态学 | 第16-17页 |
3.1.2 景观生态学 | 第17页 |
3.1.3 产业生态学 | 第17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页 |
3.2 产业理论 | 第17-18页 |
3.2.1 生态农业 | 第17页 |
3.2.2 景观农业 | 第17-18页 |
3.3 景观规划理论 | 第18页 |
3.3.1 场地规划 | 第18页 |
3.3.2 景观美学原理 | 第18页 |
3.4 游憩理论 | 第18-19页 |
3.4.1 生态旅游 | 第18-19页 |
3.4.2 旅游心理学 | 第19页 |
4 山西生态庄园规划和建设现状分析 | 第19-32页 |
4.1 生态庄园的建设类型 | 第19-21页 |
4.1.1 产业发展型生态庄园 | 第19页 |
4.1.2 生态旅游型生态庄园 | 第19-20页 |
4.1.3 科技示范型生态庄园 | 第20页 |
4.1.4 综合经营型生态庄园 | 第20-21页 |
4.2 生态庄园的主题定位 | 第21-23页 |
4.2.1 产业方向 | 第21页 |
4.2.2 生态方向 | 第21-22页 |
4.2.3 文化方向 | 第22页 |
4.2.4 活动方向 | 第22-23页 |
4.3 生态庄园的空间分布 | 第23-24页 |
4.4 生态庄园的景观特征 | 第24-32页 |
4.4.1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 第24-27页 |
4.4.2 景观要素分析 | 第27-32页 |
4.5 生态庄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页 |
4.5.1 总体规划欠缺 | 第32页 |
4.5.2 品牌建设不足 | 第32页 |
4.5.3 产业定位不明确 | 第32页 |
4.5.4 科研投入不够 | 第32页 |
5 生态庄园规划要素分析 | 第32-41页 |
5.1 要素的选取原则 | 第33页 |
5.2 要素的层次结构 | 第33-35页 |
5.3 要素的权重确定 | 第35-41页 |
5.3.1 构造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测 | 第35-39页 |
5.3.2 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6 生态庄园规划思路 | 第41-46页 |
6.1 规划原则和规划步骤 | 第41-43页 |
6.1.1 规划原则 | 第41-42页 |
6.1.2 规划步骤 | 第42-43页 |
6.2 产业规划 | 第43-44页 |
6.2.1 市场分析 | 第43页 |
6.2.2 产业定位 | 第43-44页 |
6.2.3 产业融合模式 | 第44页 |
6.2.4 规划要点 | 第44页 |
6.3 景观规划 | 第44-46页 |
6.3.1 自然景观 | 第45页 |
6.3.2 农田景观 | 第45页 |
6.3.3 人文景观 | 第45-46页 |
6.3.4 人工景观 | 第4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6-4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46-47页 |
7.2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Abstract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