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麦金泰尔对道德合理性的建构及其当代德育价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概述第12-19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6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6-19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研究思路第20页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1.4.1 研究的创新第20-21页
        1.4.2 研究的不足第21-22页
2 道德合理性危机及其引发的道德教育困境第22-37页
    2.1 道德危机的显现:东西方社会问题之困第22-27页
        2.1.1 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呈现第22-25页
        2.1.2 当前道德危机在中国社会的呈现第25-27页
    2.2 道德危机的实质:道德合理性危机第27-32页
        2.2.1 道德的世俗基础何以合理化第27-28页
        2.2.2 道德合理性论证及其内在危机第28-32页
    2.3 道德合理性危机引发的道德教育困境第32-37页
        2.3.1 道德教育的困境来源第32-35页
        2.3.2 道德教育困境的表现第35-37页
2 对诸种道德传统及内嵌于其中的道德教育的考察第37-56页
    2.1 诸种特定道德传统背景下的合理性标准第37-47页
        2.1.1 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第38-41页
        2.1.2 奥古斯丁至阿奎那传统第41-43页
        2.1.3 苏格兰启蒙传统第43-45页
        2.1.4 当代自由主义传统第45-47页
    2.2 相互对立的道德传统之间的理性裁决第47-51页
        2.2.1 百科全书派道德探究观第48-49页
        2.2.2 谱系学派道德探究观第49-50页
        2.2.3 托马斯主义道德探究观第50-51页
    2.3 嵌于可延续道德传统之中的道德教育第51-56页
        2.3.1 可延续道德传统对道德教育的滋养第52-53页
        2.3.2 道德教育对可延续道德传统的传承第53-56页
3 背反美德传统的启蒙筹划及缺憾的道德教育第56-71页
    3.1 抽象的人性论:人性假设的背反第56-59页
        3.1.1 以康德为代表的抽象人性论第56-58页
        3.1.2 麦金泰尔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第58-59页
    3.2 正当的优先性:价值承诺的背反第59-63页
        3.2.1 启蒙以降的正当优先性及其善理念第59-61页
        3.2.2 麦金泰尔对正当优先性的批判第61-63页
    3.3 规则的优先性:规范内容的背反第63-67页
        3.3.1 启蒙筹划的理念:一种普遍主义的规则第63-65页
        3.3.2 麦金泰尔对规则优先性的批判第65-67页
    3.4 启蒙筹划背景下缺憾的道德教育第67-71页
        3.4.1 主体特殊性的泯灭:德育对自我的遮蔽第67-68页
        3.4.2 共享之善的缺失:德育价值的失衡第68-69页
        3.4.3 道德规则的限度:德育教化的乏力第69-71页
4 道德合理性的重建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当代启示第71-85页
    4.1 坚持目的性、叙事性和社群勾连的人性预设第71-74页
        4.1.1 依赖性与脆弱性:生物学本体论的德性之基第71-72页
        4.1.2 美德伦理视域下德育的应然人性论基础第72-74页
    4.2 “善”优先于“正当”的价值承诺第74-78页
        4.2.1 坚持善的优先性与实践之善第74-76页
        4.2.2 教人向善的教育为什么不是实践第76-78页
    4.3 “德性”优先于“规则”的规范内容第78-82页
        4.3.1 独立性规则的前提:依赖性德性第78-80页
        4.3.2 德育之责:辩证理性框架下的美德能力第80-82页
    4.4 道德合理性的重建为道德教育正名第82-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中学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甘南州“二类模式”教学为例
下一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研究--以厦门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