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联讯财务造假事件案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案例正文 | 第19-24页 |
2.1 海联讯公司背景 | 第19-20页 |
2.1.1 海联讯公司简介 | 第19页 |
2.1.2 海联讯公司上市历程 | 第19-20页 |
2.2 海联讯公司上市相关情况 | 第20-21页 |
2.2.1 上市前的股权结构 | 第20页 |
2.2.2 审计机构及保荐机构 | 第20-21页 |
2.3 造假事件回顾 | 第21-23页 |
2.3.1 造假事件全过程 | 第21-22页 |
2.3.2 证监会认定及处罚情况 | 第22页 |
2.3.3 海联讯造假事件后续赔偿行为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24-40页 |
3.1 海联讯公司造假手段分析 | 第24-26页 |
3.1.1 虚构巨额应收回收账款 | 第24-25页 |
3.1.2 虚增营业收入 | 第25-26页 |
3.2 海联讯IPO造假动因分析 | 第26-32页 |
3.2.1 海联讯公司造假直接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3.2.2 发行人及其股东的利益驱动 | 第29-30页 |
3.2.3 中介机构利益的驱动 | 第30-32页 |
3.3 IPO造假机会因素 | 第32-35页 |
3.3.1 审查漏洞 | 第32-33页 |
3.3.2 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3页 |
3.3.3 股权集中 | 第33-34页 |
3.3.4 会计政策存在可以利用之处 | 第34-35页 |
3.4 造假后续赔偿行为分析 | 第35-36页 |
3.4.1 赔偿行为的特征 | 第35页 |
3.4.2 提前赔偿的主要动因 | 第35-36页 |
3.5 IPO财务造假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1 严重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 第36页 |
3.5.2 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 第36-37页 |
3.5.3 对利益相关机构的影响 | 第37页 |
3.5.4 对证券市场的不良影响 | 第37-38页 |
3.5.5 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案例启示与建议 | 第40-50页 |
4.1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资本市场规则 | 第40-44页 |
4.2 强化监督严防造假上市 | 第44-47页 |
4.3 多角度、多方位预防IPO造假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