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铅回收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晶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铅的危害第11-12页
        1.2.1 历史上的铅污染第11页
        1.2.2 铅对儿童的伤害第11页
        1.2.3 铅对植物的危害第11-12页
    1.3 阴极射线管(CRT)的回收利用第12-15页
        1.3.1 废CRT的结构第12-13页
        1.3.2 废CRT的回收处理第13-15页
    1.4 废CRT中铅元素的提取方法第15页
        1.4.1 机械活化法第15页
        1.4.2 熔融沉淀法第15页
    1.5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简介第15-18页
        1.5.1 钙钛矿结构第15-17页
        1.5.2 钙钛矿制备方法第17-18页
    1.6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研究历程第18-20页
    1.7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应用第20-23页
        1.7.1 太阳能电池第20-21页
        1.7.2 QLED第21-23页
        1.7.3 激光器第23页
    1.8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3-25页
        1.8.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利用废弃玻璃中的铅化合物制备卤化铅第25-30页
    2.1 实验准备第25-26页
        2.1.1 实验仪器第25页
        2.1.2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2 实验过程第26-27页
        2.2.1 卤化铅的制备第26-27页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7-29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7-28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辛胺封装分子对纳米晶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第30-36页
    3.1 实验准备第30-31页
        3.1.1 实验仪器第30页
        3.1.2 实验试剂第30-31页
    3.2 实验过程第31-32页
        3.2.1 CH_3NH_3PbBr_3的制备第31-32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2-35页
        3.3.1 荧光性能分析第32-33页
        3.3.2 能量带隙分析第33-34页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34-35页
    3.4 机理分析第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基于甲基丙烯酸甲酯对CH_3NH_3PbI_3纳米晶稳定性能的研究第36-46页
    4.1 实验准备第36-37页
        4.1.1 实验仪器第36页
        4.1.2 实验试剂第36-37页
    4.2 CH_3NH_3PbI_3纳米晶最佳辛胺量的确定第37-39页
        4.2.1 CH_3NH_3PbI_3的制备第37-38页
        4.2.2 荧光光谱图(PL)分析以及光学照片分析第38页
        4.2.3 紫外-吸收光谱图分析第38-39页
    4.3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CH_3NH_3PbI_3纳米晶稳定性的影响第39-44页
        4.3.1 不同甲基丙烯酸甲酯用量的CH_3NH_3PbI_3纳米晶的制备第39页
        4.3.2 荧光光谱图(PL)分析和紫外-吸收光谱图(Abs)分析第39-41页
        4.3.3 荧光性能分析第41页
        4.3.4 量子产率(QY)分析第41-42页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2-43页
        4.3.6 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第43-44页
    4.4 机理分析第44页
    4.5 实验拓展第44-45页
    4.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油胺作为封装分子的钙钛矿纳米晶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第46-53页
    5.1 实验准备第46页
        5.1.1 实验仪器第46页
        5.1.2 实验试剂第46页
    5.2 实验过程第46页
        5.2.1 不同油胺用量的CH_3NH_3PbBr_3的制备第46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6-50页
        5.3.1 荧光性能分析第46-48页
        5.3.2 量子产率、能量带隙、元素含量比相关数据分析第48-49页
        5.3.3 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第49页
        5.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49-50页
    5.4 机理分析第50-52页
    5.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决策树的PM2.5浓度预测与Web系统设计
下一篇:废旧三元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制备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