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 第15-20页 | 
| 2.1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的内涵 | 第15-18页 | 
| 2.1.1 餐饮服务与分类 | 第15页 | 
| 2.1.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 第15-16页 | 
| 2.1.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风险点 | 第16-17页 | 
| 2.1.4 监管与监管体系 | 第17-18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8页 | 
| 2.2.1 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理论 | 第18页 |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 2.3 我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威海市经技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 3.1 威海市经技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 第20-25页 | 
| 3.1.1 餐饮服务单位基础数据 | 第20-21页 | 
| 3.1.2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监管力量 | 第21-22页 | 
| 3.1.3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方式 | 第22-25页 | 
| 3.2 威海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 第25-26页 | 
| 3.3 威海市经技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3.3.1 监管缺陷 | 第26-27页 | 
| 3.3.2 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意识差 | 第27页 | 
| 3.3.3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缺乏 | 第27页 | 
| 3.3.4 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足 | 第27-28页 | 
| 3.4 餐饮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29页 | 
| 3.4.1 法规和标准不健全 | 第28页 | 
| 3.4.2 多头管理给工作带来不便 | 第28-29页 | 
| 3.4.3 监管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国内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第30-36页 | 
| 4.1 国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0-32页 | 
| 4.1.1 美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 第30-31页 | 
| 4.1.2 新加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 第31-32页 | 
| 4.2 国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2-34页 | 
| 4.2.1 我国奥运会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分析 | 第32-33页 | 
| 4.2.2 上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分析 | 第33页 | 
| 4.2.3 佳木斯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分析 | 第33-34页 | 
| 4.3 国内外餐饮服务经验的借鉴意义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5章 威海市经技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 第36-47页 | 
| 5.1 加强政府“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 第36-43页 | 
| 5.1.1 严格落实政府事前监管 | 第36-39页 | 
| 5.1.2 严格落实政府事中监管 | 第39-41页 | 
| 5.1.3 严格落实政府事后监管 | 第41-43页 | 
| 5.2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 第43-44页 | 
| 5.2.1 加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宣传引导力度 | 第43页 | 
| 5.2.2 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 | 第43-44页 | 
| 5.2.3 加快餐饮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 第44页 | 
| 5.3 引进餐饮服务食品行业协会监督 | 第44-45页 | 
| 5.3.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 第44-45页 | 
| 5.3.2 引入餐饮食品安全“吹哨人”制度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