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洛夫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弗罗洛夫人学的核心思想 | 第10-15页 |
1.1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的解读 | 第10-13页 |
1.1.1 人的类本质 | 第10-11页 |
1.1.2 人的社会本质 | 第11-12页 |
1.1.3 人的个人本质 | 第12-13页 |
1.2 弗罗洛夫人的本质的观点 | 第13-15页 |
1.2.1 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 | 第13页 |
1.2.2 人是社会生物体 | 第13-14页 |
1.2.3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统一 | 第14-15页 |
2 弗罗洛夫人学研究的主题 | 第15-30页 |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 | 第15-18页 |
2.1.1 全球性问题的人学思考 | 第15-16页 |
2.1.2 全球性问题与人的未来发展 | 第16-18页 |
2.2 人道主义 | 第18-23页 |
2.2.1 人道主义理想的内含 | 第18-19页 |
2.2.2 社会、人、自然的“高度契合” | 第19-21页 |
2.2.2.1 科学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第19-20页 |
2.2.2.2 科学与人的“高度契合” | 第20页 |
2.2.2.3 科学与自然的“高度契合” | 第20-21页 |
2.2.3 科学与人道主义 | 第21-23页 |
2.3 人的两重未来 | 第23-30页 |
2.3.1 个体与个性 | 第23-24页 |
2.3.2 人的生物学前景 | 第24-26页 |
2.3.3 人的社会学前景 | 第26-30页 |
3 弗罗洛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研究的贡献 | 第30-33页 |
3.1 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 | 第30-31页 |
3.2 突破马克思人学研究范式 | 第31-32页 |
3.3 科学的方法论 | 第32-33页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