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太湖蓝藻暴发事件 | 第10页 |
·蓝藻的危害 | 第10-11页 |
·水中异味物质的研究 | 第11-14页 |
·水体异味物质的来源 | 第11-12页 |
·水中异味物质的类型 | 第12-14页 |
·水质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18页 |
·感官分析法 | 第15-16页 |
·仪器分析法 | 第16-18页 |
·异味物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异味化合物 | 第22-3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采样点布设 | 第23-25页 |
·实验溶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实验溶液预处理 | 第26页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异味化合物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异味物质标准曲线 | 第27页 |
·异味物质变化规律分析 | 第27-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感官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异味物质 | 第33-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溶剂配制 | 第34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4页 |
·分析条件 | 第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4 嗅味层次分析法测定水中异味物质 | 第37-4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嗅味层次法分析步骤 | 第37-38页 |
·嗅味层次分析小组训练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气味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太湖水源地FPA分析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5 太湖水源地其他水质指标的检测 | 第43-46页 |
·总有机碳(TOC) | 第43页 |
·总磷/总氮(TP/TN) | 第43-45页 |
·a-叶绿素(Chla)的变化 | 第45-46页 |
6 太湖水源地异味物质监控模型 | 第46-52页 |
·模型分析 | 第46页 |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6-48页 |
·逐步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8-51页 |
·前进法 | 第48-49页 |
·后退法 | 第49-51页 |
·逐步回归法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7 案例分析--XD水厂藻类生长大围格实验 | 第52-60页 |
·案例背景 | 第52-53页 |
·异味物质和藻类浓度分析 | 第53-57页 |
·藻类生长的异味物质监控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8 异味物质预警系统建立 | 第60-65页 |
·监控因子和预警阈值的确定 | 第60-61页 |
·异味物质预警系统的建立 | 第61-64页 |
·常规分析 | 第62-63页 |
·预警分析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