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印染废水中锑的来源及危害 | 第16-18页 |
1.2.1 锑的来源 | 第16-17页 |
1.2.2 锑的性质 | 第17-18页 |
1.2.3 锑的危害 | 第18页 |
1.3 锑污染治理技术 | 第18-22页 |
1.3.1 吸附法 | 第19-20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20页 |
1.3.3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1.3.4 膜处理法 | 第21页 |
1.3.5 生物法 | 第21-22页 |
1.3.6 混凝沉淀法 | 第22页 |
1.4 铁盐混凝剂在除锑方面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 强化混凝方法 | 第24-25页 |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5-27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30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29页 |
2.1.3 试剂的配制 | 第29-30页 |
2.2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2.1 常规混凝试验 | 第30-31页 |
2.2.2 共存物质影响实验 | 第31页 |
2.2.3 固体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2.2.4 锑浓度测定 | 第31页 |
2.2.5 铁、锰浓度测定 | 第31-32页 |
2.2.6 不同价态铁离子浓度测定 | 第32页 |
2.2.7 Zeta电位测定 | 第32页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2页 |
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2页 |
2.2.10 溶液pH调节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钙强化硫酸亚铁混凝除Sb(Ⅴ)效能研究 | 第33-4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钙强化硫酸亚铁与单纯硫酸亚铁混凝除Sb(Ⅴ)的效果对比 | 第33-34页 |
3.3 不同Fe投加量对钙强化硫酸亚铁混凝除Sb(Ⅴ)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 助凝剂PAM对钙强化硫酸亚混凝铁除Sb(Ⅴ)的影响 | 第36页 |
3.5 共存阴离子对钙强化硫酸亚混凝铁除Sb(Ⅴ)的影响 | 第36-40页 |
3.5.1 氯离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2 硫酸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3 磷酸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染料对钙强化硫酸亚混凝铁除Sb(Ⅴ)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钙强化硫酸亚铁混凝除Sb(Ⅴ)机理探究 | 第42-55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硫酸亚铁除锑作用机理分析 | 第42-49页 |
4.2.1 无氧条件下硫酸亚铁混凝除Sb(Ⅴ)的效果 | 第42-43页 |
4.2.2 混凝沉淀和预制水解沉淀物吸附除Sb(Ⅴ)的对比 | 第43-45页 |
4.2.3 水解产物表面基团研究 | 第45-46页 |
4.2.4 水解产物表面组分分析 | 第46-49页 |
4.3 氢氧化钙强化除锑机理探讨 | 第49-54页 |
4.3.1 氢氧化钙对Sb(Ⅴ)的去除 | 第49-50页 |
4.3.2 钙离子对硫酸亚铁水解产物Zeta电位影响 | 第50-51页 |
4.3.3 水解产物的SEM和EDS分析 | 第51-53页 |
4.3.4 有无钙离子存在下的FTIR分析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新生态铁锰强化混凝除Sb(Ⅴ)效能研究 | 第55-70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pH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Fe投加量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56-58页 |
5.4 高锰酸钾/亚铁比例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58-59页 |
5.5 絮凝时间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59-60页 |
5.6 助凝剂PAM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60-61页 |
5.7 共存阴离子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61-65页 |
5.7.1 氯离子的影响 | 第62-63页 |
5.7.2 硫酸盐的影响 | 第63-64页 |
5.7.3 磷酸盐的影响 | 第64-65页 |
5.8 染料对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影响 | 第65-67页 |
5.9 氢氧化钙对新生态铁锰除锑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0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新生态铁锰强化混凝除Sb(Ⅴ)机理探讨 | 第70-79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新生态铁锰与其他混凝剂除Sb(Ⅴ)的对比研究 | 第70-72页 |
6.2.1 Fe~(2+)、Fe~(3+)、MnO_2与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对比 | 第70-71页 |
6.2.2 陈化铁锰和新生态铁锰除Sb(Ⅴ)的对比 | 第71-72页 |
6.2.3 不同氧化剂对Sb(V)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2页 |
6.3 新生态铁锰混凝和预制水解沉淀物吸附除Sb(Ⅴ)的对比 | 第72-74页 |
6.4 水解产物表面基团研究 | 第74页 |
6.5 水解产物表面组分分析 | 第74-77页 |
6.6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