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论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2-17页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0.1.1 选题的背景第12页
        0.1.2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0.2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第13-15页
        0.2.1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3-14页
        0.2.2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0.3 研究方法第15页
        0.3.1 计量分析法第15页
        0.3.2 比较分析法第15页
    0.4 创新点与不足第15-17页
        0.4.1 论文的创新点第15-16页
        0.4.2 论文的不足第16-17页
1 文献综述第17-21页
    1.1 国外文献综述第17-18页
        1.1.1 配第—克拉克定律第17页
        1.1.2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第17页
        1.1.3 钱纳里发展模型理论第17-18页
    1.2 国内文献综述第18-20页
        1.2.1 从三次产业层面来看第19页
        1.2.2 从第三产业层面来看第19页
        1.2.3 从研究方法来看第19-20页
    1.3 简要评价第20-21页
2 第三产业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1-24页
    2.1 第三产业的涵义及作用第21-22页
        2.1.1 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划分第21页
        2.1.2 第三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趋势第21-22页
    2.2 第三产业影响就业的作用机理第22-24页
3 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经验实证第24-36页
    3.1 辽宁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第24-29页
        3.1.1 从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来看第24-26页
        3.1.2 从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26-28页
        3.1.3 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来看第28-29页
    3.2 辽宁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第29-33页
        3.2.1 从传统与新兴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来看第30-31页
        3.2.2 从传统与新兴服务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31-32页
        3.2.3 从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就业弹性来看第32-33页
    3.3 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计量检验第33-36页
        3.3.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33页
        3.3.2 计量检验第33-35页
        3.3.3 结论第35-36页
4 辽宁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6-46页
    4.1 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国内比较第36-39页
        4.1.1 我国各省市三次产业就业对比第36-37页
        4.1.2 我国各省市第三产业就业对比第37-39页
    4.2 辽宁第三产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43页
        4.2.1 产值比重偏低,就业吸纳力下降第39-40页
        4.2.2 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就业吸纳力不强第40页
        4.2.3 辽宁各地区发展不均,带动就业能力参差不齐第40-42页
        4.2.4 “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第42-43页
    4.3 原因分析第43-46页
        4.3.1 对外开放程度限制第三产业发展及就业增长第43-44页
        4.3.2 市场化程度限制新兴服务业发展及就业增长第44页
        4.3.3 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限制就业增长第44页
        4.3.4 高等教育及农民工保障限制劳动力供需对接第44-46页
5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国外经验借鉴第46-50页
    5.1 美国经验借鉴第46-48页
        5.1.1 重视人才、科技和创新第46-47页
        5.1.2 注重服务贸易第47页
        5.1.3 政府适当调控第47页
        5.1.4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第47-48页
    5.2 日本经验借鉴第48-50页
        5.2.1 注重服务业和制造业联合发展第48页
        5.2.2 早期依靠民间力量第48页
        5.2.3 政府主导完善法律制度第48-50页
6 促进辽宁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0-53页
    6.1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50页
    6.2 政府适当调控,加强第三产业市场化建设第50-51页
    6.3 划分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建设第51页
    6.4 调整高校教育体制,重视在校实践第51-52页
    6.5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氏理念下的幼儿空间设计--以张家口春光幼儿园为例
下一篇:非法出入境行为的行政法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