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灵芝及灵芝三萜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灵芝简介 | 第11-12页 |
1.1.2 中国灵芝的分布与资源 | 第12页 |
1.1.3 灵芝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1.1.4 灵芝三萜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4.1 灵芝三萜的化学结构 | 第13-15页 |
1.1.4.2 灵芝三萜的药理活性 | 第15页 |
1.1.4.3 灵芝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6页 |
1.2 灵芝三萜生产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灵芝三萜的生产技术 | 第16-18页 |
1.2.2 木材与灵芝 | 第18-20页 |
1.2.3 环境温度与灵芝 | 第20-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木材降解物对灵芝液体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影响 | 第22-34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1 灵芝菌种 | 第22页 |
2.2.2 试剂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菌丝体培养 | 第22-23页 |
2.3.2 发酵 | 第23页 |
2.3.3 木材降解物的添加 | 第23-24页 |
2.3.3.1 微晶纤维素及其降解物D-纤维二糖 | 第23-24页 |
2.3.3.2 半纤维素降解产物 | 第24页 |
2.3.3.3 木质素及其降解物松柏醇 | 第24页 |
2.3.4 灵芝菌丝体生物量统计 | 第24页 |
2.3.5 灵芝菌丝体胞内总三萜的提取与测定 | 第24-25页 |
2.3.5.1 提取 | 第24-25页 |
2.3.5.2 测定 | 第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4.1 微晶纤维素和D-纤维二糖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2 半纤维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3 木质素及其降解物松柏醇的影响 | 第30-32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添加条件的优化 | 第34-45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2.1 灵芝菌种 | 第34页 |
3.2.2 试剂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3.3.1 菌丝体培养 | 第34-35页 |
3.3.2 发酵 | 第35页 |
3.3.3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浓度优化 | 第35页 |
3.3.4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添加时间优化 | 第35页 |
3.3.5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不同配比 | 第35页 |
3.3.6 灵芝三萜生物量统计 | 第35-36页 |
3.3.7 灵芝菌丝体胞内总三萜的提取与测定 | 第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3.4.1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浓度优化 | 第36-40页 |
3.4.2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添加时间优化 | 第40-42页 |
3.4.3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配比优化 | 第42-43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诱导下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 第45-56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2.1 菌种 | 第45页 |
4.2.2 试剂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4.3.1 菌丝体培养 | 第45-46页 |
4.3.2 发酵 | 第46页 |
4.3.3 灵芝总三萜动态变化测定 | 第46页 |
4.3.3.1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的添加 | 第46页 |
4.3.3.2 灵芝总三萜测定 | 第46页 |
4.3.4 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50页 |
4.3.4.1 微晶纤维素和D-半乳糖的添加 | 第46-47页 |
4.3.4.2 灵芝菌丝体总R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4.3.4.3 cDNA的合成 | 第48-49页 |
4.3.4.4 RT-PCR和q-RTPCR法测定HMGR、SQS、LAS表达水平 | 第49-5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4.4.1 灵芝总三萜产量的动态变化 | 第50-52页 |
4.4.2 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 第52-54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温度和光照刺激对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56-66页 |
5.1 前言 | 第56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3.3 高低温的筛选 | 第56-57页 |
5.3.3.1 不同温度刺激对灵芝菌丝体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56页 |
5.3.3.2 测量菌落直径 | 第56-57页 |
5.3.4 高低温刺激发酵菌丝体 | 第57页 |
5.3.5 不同的光照刺激对灵芝菌丝体发酵的影响 | 第57页 |
5.3.6 灵芝菌丝体生物量统计 | 第57页 |
5.3.7 灵芝菌丝体胞内总三萜的提取与测定 | 第57页 |
5.3.8 灵芝三萜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5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4.1 高低温筛选 | 第57-59页 |
5.4.2 温度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灵芝三萜积累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3 高低温刺激对灵芝三萜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4 不同的光照刺激对灵芝菌丝体发酵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5 不同光照刺激对灵芝三萜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