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2 银幕中的托马斯·麦卡锡 | 第22-36页 |
2.1 托马斯·麦卡锡表演创作特点 | 第22-31页 |
2.1.1 无处不在的幽默感 | 第23-25页 |
2.1.2 面部表情在说话,情感细腻的表达 | 第25-30页 |
2.1.3 注意保持人物个性统一 | 第30页 |
2.1.4 丰富立体表达情绪 | 第30页 |
2.1.5 欲扬先抑,蓄势而发 | 第30-31页 |
2.2 .托马斯·麦卡锡多元化表演 | 第31-36页 |
2.2.1 《2012》中的胆小诙谐整容医生 | 第32-33页 |
2.2.2 《像素大战》中“非正常”状态表演的麦卡锡 | 第33页 |
2.2.3 《父辈的旗帜》中追寻父辈足迹的儿子 | 第33-34页 |
2.2.4 《可爱的骨头》里外强中干的美术老师 | 第34页 |
2.2.5 《公平游戏》餐桌上咄咄逼人的固执男 | 第34-36页 |
3 书写电影,为银幕编剧的麦卡锡 | 第36-54页 |
3.1 独具匠心的故事呈现 | 第36-38页 |
3.1.1 《飞屋环游记》以公路电影模式讲述童话故事 | 第36-37页 |
3.1.2 《百万金臂》中主人公们的成长之路 | 第37-38页 |
3.2 “人物闯入”引出故事,推动剧情发展 | 第38-42页 |
3.2.1 《心灵驿站》中意外相识 | 第39-40页 |
3.2.2 《不速之客》中的“双向”闯入 | 第40页 |
3.2.3 《双赢》中的不请自来 | 第40-41页 |
3.2.4 《鞋匠人生》被动遭遇与主动闯入 | 第41-42页 |
3.2.5 《聚焦》新闻事件中“群体”进入 | 第42页 |
3.3 托马斯·麦卡锡电影剧作结构研究 | 第42-51页 |
3.3.1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 第43页 |
3.3.2 叙事角度 | 第43-44页 |
3.3.3 叙事结构 | 第44-45页 |
3.3.4 事件 | 第45-46页 |
3.3.5 人物塑造 | 第46-50页 |
3.3.6 结局 | 第50-51页 |
3.4 现实主义题材中的浪漫 | 第51-54页 |
3.4.1 温情与感动 | 第51-52页 |
3.4.2 不经意中的幽默 | 第52-54页 |
4 演而优则导,托马斯·麦卡锡的导演研究 | 第54-88页 |
4.1 看见电影,麦卡锡电影视觉特点 | 第56-85页 |
4.1.1 镜头在说话 | 第56-80页 |
4.1.2 构图 | 第80-82页 |
4.1.3 视听语言的修辞手法运用 | 第82-85页 |
4.2 听见电影,麦卡锡电影听觉特点 | 第85-88页 |
4.2.1 声音辅助叙事表达 | 第86-87页 |
4.2.2 作为叙事核心的音乐 | 第87-88页 |
5 托马斯·麦卡锡电影的文化研究 | 第88-100页 |
5.1 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百态 | 第88-92页 |
5.1.1 无依无靠的侏儒症患者 | 第88-89页 |
5.1.2 单亲家庭的问题少年 | 第89-90页 |
5.1.3 面临中年危机的一家之主 | 第90页 |
5.1.4 非法入境的叙利亚难民 | 第90-91页 |
5.1.5 遭受强大势力侵犯的少年儿童 | 第91-92页 |
5.2 人物困境的呈现 | 第92-96页 |
5.2.1 成长中的困境 | 第92-93页 |
5.2.2 游走于社会的边缘 | 第93-95页 |
5.2.3 封闭的内心情感 | 第95-96页 |
5.3 题材与主题 | 第96-100页 |
5.3.1 以现实社会存在为基础 | 第96-97页 |
5.3.2 对人性充满期待—大团圆与和解 | 第97-100页 |
6 托马斯·麦卡锡作品的美学特征 | 第100-104页 |
6.1 着眼现实,扎根生活 | 第100-101页 |
6.2 艺术创作中的节奏 | 第101-102页 |
6.3 成长与救赎 | 第102-104页 |
7 结语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附录 | 第110-112页 |
A.托马斯·麦卡锡表演作品创作年表 | 第110-111页 |
B.托马斯·麦卡锡编导及导演作品创作年表 | 第111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2页 |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