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第15-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选题缘由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 第19-25页 |
1.2.2 国内外关于城郊型旅游地的研究 | 第25-30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30-3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2-3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5-3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建构 | 第37-4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7-41页 |
2.1.1 城郊型旅游地解析 | 第37-39页 |
2.1.2 全域旅游解析 | 第39-40页 |
2.1.3 空间发展模式解析 | 第40-41页 |
2.2 基础理论支撑 | 第41-42页 |
2.2.1 系统理论 | 第41页 |
2.2.2 核心—边缘理论 | 第41-42页 |
2.2.3 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合作理论 | 第42页 |
2.3 理论方法的重构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3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发展演变及其构成格局 | 第47-67页 |
3.1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基本概况 | 第47-55页 |
3.1.1 湄潭城郊旅游空间范围划定 | 第47-50页 |
3.1.2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类型与分布 | 第50-52页 |
3.1.3 湄潭各类城郊型旅游地概况阐述 | 第52-55页 |
3.2 湄潭县城郊型旅游地的发展演变 | 第55-61页 |
3.2.1 湄潭县城郊型旅游地的发展过程 | 第56-58页 |
3.2.2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58-59页 |
3.2.3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发展的现状模式 | 第59-61页 |
3.3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的构成格局 | 第61-66页 |
3.3.1 客源分布 | 第61-62页 |
3.3.2 空间构成 | 第62-64页 |
3.3.3 土地开发 | 第64-65页 |
3.3.4 交通组织 | 第65-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综合评价及其问题梳理 | 第67-101页 |
4.1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综合评价思路及过程 | 第68-83页 |
4.1.1 评价总体思路 | 第68-69页 |
4.1.2 总体评价过程 | 第69-83页 |
4.2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发展评价结果对比 | 第83-92页 |
4.2.1 整体因素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4.2.2 局部指标对比分析 | 第84-92页 |
4.3 湄潭县城郊型旅游地发展突出问题梳理 | 第92-100页 |
4.3.1 空间开发问题 | 第92-95页 |
4.3.2 交通组织问题 | 第95-96页 |
4.3.3 区域关联问题 | 第96-98页 |
4.3.4 文化发展问题 | 第98-99页 |
4.3.5 旅游经营问题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问题的原因探讨 | 第101-113页 |
5.1 经济开发因素:动态性原则下空间开发的混乱 | 第101-104页 |
5.1.1 市场结构失衡下空间开发的单一 | 第102页 |
5.1.2 择优开发综合下空间建设的失衡 | 第102-104页 |
5.2 社会文化因素:竞合性原则下文化延伸的淡化 | 第104-106页 |
5.2.1 文化载体多样性缺失下文化发展的滞后 | 第104-105页 |
5.2.2 居民文化感知消极下文化传承的衰弱 | 第105-106页 |
5.3 技术理念因素:适应性原则下规划干预的不足 | 第106-109页 |
5.3.1 旅游整体发展规划落实不足 | 第106-108页 |
5.3.2 旅游发展理念创新引领滞后 | 第108-109页 |
5.4 公共管理因素:系统性原则下经营管理的混乱 | 第109-111页 |
5.4.1 多元利益主体协作不足下经营管理架构的无序 | 第109-110页 |
5.4.2 多元人才培养机制欠缺下经营管理效益的低下 | 第110-111页 |
5.5 小结 | 第111-113页 |
6 全域旅游视角下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第113-133页 |
6.1 全域旅游对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的要求 | 第114-117页 |
6.1.1 基础:全空间联动的城郊型旅游地空间格局 | 第114-115页 |
6.1.2 核心:全领域融合的城郊型旅游地功能格局 | 第115-116页 |
6.1.3 延拓:全要素发展的城郊型旅游地体验格局 | 第116页 |
6.1.4 保障:全服务支撑的城郊型旅游地服务格局 | 第116-117页 |
6.2 湄潭县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的总体策略 | 第117-119页 |
6.2.1 强化全空间关联协作策略 | 第117-118页 |
6.2.2 聚焦全功能融合发展策略 | 第118页 |
6.2.3 着力全要素特色发展策略 | 第118-119页 |
6.2.4 锁定全服务软硬协同策略 | 第119页 |
6.3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的技术应对 | 第119-129页 |
6.3.1 空间布局模式—整合大空间,全域化空间格局 | 第119-122页 |
6.3.2 交通组织模式—组织大交通,全空间交通格局 | 第122-124页 |
6.3.3 土地功能模式—整合大功能,全要素功能格局 | 第124-127页 |
6.3.4 设施架构模式—构建大服务,全覆盖设施格局 | 第127-129页 |
6.4 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空间发展的管理策应 | 第129-132页 |
6.4.1 多元协作式经营管理模式 | 第129-131页 |
6.4.2 政社联合式行政管理模式 | 第131页 |
6.4.3 内外并进式人才建设模式 | 第131-132页 |
6.5 小结 | 第132-133页 |
7 研究结论及观点总结 | 第133-135页 |
7.1 研究主要成果 | 第133-134页 |
7.2 研究创新观点 | 第134页 |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附录 | 第141-151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1-142页 |
B.湄潭城郊型旅游地情况调查问卷 | 第142-144页 |
C.综合评价指标设定专家意见征询表 | 第144-146页 |
D.城郊型旅游地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 第146-149页 |
E.湄潭城郊型旅游地综合评价综合得分情况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