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混合层的识别和模拟 | 第11-13页 |
1.2.2 混合层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流程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技术流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资料介绍 | 第17-19页 |
2.1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成都地区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演变特征 | 第19-26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地面消光系数与激光雷达探测结果的匹配 | 第19-20页 |
3.3 消光系数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 第20-21页 |
3.4 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演变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3.4.1 污染边界层的定义 | 第21页 |
3.4.2 污染边界层高度的逐日演变特征 | 第21-23页 |
3.4.3 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特征 | 第23-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混合层高度识别的Logistic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 第26-42页 |
4.1 引言 | 第26页 |
4.2 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4.3 混合层高度识别的Logistic算法 | 第28-36页 |
4.3.1 方法介绍 | 第28-29页 |
4.3.2 实例验证 | 第29-36页 |
4.4 混合层识别新算法在MODIS卫星AOD垂直订正中的应用研究 | 第36-40页 |
4.4.1 MODIS卫星AOD垂直订正模型 | 第36-39页 |
4.4.2 实例应用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成都颗粒物垂直分层结构的识别及应用研究 | 第42-52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颗粒物分界层消光系数廓线特征 | 第42-45页 |
5.3 颗粒物分界层Mie散射激光雷达识别的sigmoid算法 | 第45-48页 |
5.3.1 sigmoid算法的设计及流程 | 第45-46页 |
5.3.2 sigmoid算法的模拟效果分析 | 第46-48页 |
5.4 颗粒物分界层成因的初步探讨及灰霾过程实例分析 | 第48-50页 |
5.4.1 颗粒物分界层气象成因的初步分析 | 第48-49页 |
5.4.2 灰霾过程实例分析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