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论文--卫生医务人员论文--医生论文

基于O*NET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研究

缩略词表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1.文献综述第13-21页
    1.1 胜任特征概述第13-14页
        1.1.1 起源和发展第13页
        1.1.2 胜任特征与胜任力概念区别第13页
        1.1.3 胜任特征模型第13-14页
    1.2 临床医师胜任特征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 胜任特征研究方法第17-21页
        1.3.1 O*NET在胜任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第17-19页
        1.3.2 焦点组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在胜任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第19-21页
2.前言第21-22页
3.材料与方法第22-30页
    3.1 研究对象第22-24页
        3.1.1 O*NET问卷调查对象第22-23页
        3.1.2 焦点组访谈对象第23-24页
    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3.2.1 基于O*NET分析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框架研究(一级条目构建)第24页
        3.2.2 基于扎根理论法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二级条目构建)第24页
        3.2.3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标准研究(三级条目构建)第24-25页
    3.3 研究方法第25-29页
        3.3.1 问卷调查法第25-27页
        3.3.2 焦点组访谈第27页
        3.3.3 扎根理论法第27页
        3.3.4 专家咨询法第27-28页
        3.3.5 理论研究法第28页
        3.3.6 比较研究法第28-29页
    3.4 技术路线第29-30页
4.结果第30-98页
    4.1 基于O*NET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框架研究(一级条目构建)第30-61页
        4.1.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第30-31页
        4.1.2 项目分析第31-36页
        4.1.3 信度第36-38页
        4.1.4 效度第38-42页
        4.1.5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2-47页
        4.1.6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7-51页
        4.1.7 中美医师O*NET评分比较第51-55页
        4.1.8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胜任特征重视程度的影响第55-61页
    4.2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二级条目构建)第61-83页
        4.2.1 焦点组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61-62页
        4.2.2 扎根理论法确定的编码情况第62-65页
        4.2.3 关注度分析第65-70页
        4.2.4 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确立第70-71页
        4.2.5 典型节点第71-83页
    4.3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中国临床医师胜任标准研究(三级条目构建)第83-98页
5.讨论第98-112页
    5.1 O*NET问卷调查对医师胜任特征的分析第98-101页
    5.2 扎根理论对医师胜任特征的分析第101-103页
    5.3 与国内外胜任特征体系比较研究第103-105页
    5.4 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模型和行为标准第105-106页
    5.5 基于中国临床医师胜任特征的医学教育改革策略第106-110页
        5.5.1 倡导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在校医学教育改革第106-107页
        5.5.2 提升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第107-108页
        5.5.3 树立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的继续医学教育理念第108-109页
        5.5.4 在医学教育全过程中重视人文因素和职业环境因素第109-110页
    5.6 创新点、价值、局限性和展望第110-112页
        5.6.1 创新点和价值第110页
        5.6.2 局限性和展望第110-112页
6.结论第112-113页
7.致谢第113-114页
8.参考文献第114-124页
9.个人简历第124-125页
10、附录第125-134页
    10.1 O*NET工作活动行为问卷(GeneralWorkActivities)第125-132页
    10.2 O*NET工作风格问卷(WorkStyle)第132-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颗粒雷帕霉素黏附的胶原纤维多聚复合物补片抑制静脉新生内膜增生
下一篇:内隐多效性选择及其特性:来自行为与ERPs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