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库管理论文

密云水库第二、三溢洪道联合泄洪能力试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工程概况第8-10页
        1.2.1 密云水库概况第8-9页
        1.2.2 溢洪道概况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11页
第2章 模型设计制作和试验方法第11-20页
    2.1 物理模型地形的确定第11-12页
        2.1.1 模拟范围第11页
        2.1.2 水上地形测量方案第11-12页
    2.2 模型比尺与制作第12-15页
        2.2.1 模型相似率第12页
        2.2.2 比尺确定第12-13页
        2.2.3 模型制作第13-14页
        2.2.4 测量仪器、设备第14页
        2.2.5 测点布设第14-15页
    2.3 泄流能力的分析原则第15页
        2.3.1 泄流能力的基本公式第15页
    2.4 试验方法第15-20页
        2.4.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第16页
        2.4.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第16-17页
        2.4.3 第二溢洪道和第三溢洪道联合泄流能力第17页
        2.4.4 典型水位的泄流量第17页
        2.4.5 典型水位流速变化第17-19页
        2.4.6 典型水位泄流时溢洪道下游挑流消能第19-20页
第3章 溢洪道的泄流能力试验分析第20-95页
    3.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第20-47页
        3.1.1 第二溢洪道5孔运用第20-30页
        3.1.2 第二溢洪道3孔运用第30-36页
        3.1.3 第二溢洪道1孔运用第36-41页
        3.1.4 第二溢洪道水位流速变化第41-47页
    3.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第47-78页
        3.2.1 第三溢洪道6孔运用第47-58页
        3.2.2 第三溢洪道4孔运用第58-64页
        3.2.3 第三溢洪道2孔运用第64-72页
        3.2.4 第三溢洪道水位流速变化第72-78页
    3.3 第二溢洪道和第三溢洪道联合泄流能力第78-95页
        3.3.1 不同开度泄流能力分析第78-82页
        3.3.2 开启不同孔数泄流能力分析第82-85页
        3.3.3 联合调度泄流能力汇总第85-87页
        3.3.4 联合调度水位流速变化第87-95页
第4章 挑流水舌对下游河床的影响第95-102页
    4.1 典型水位泄流挑距第95-98页
        4.1.1 第二溢洪道挑距第95-97页
        4.1.2 第三溢洪道挑距第97-98页
    4.2 下游河床冲刷第98-102页
        4.2.1 第二溢洪道挑流冲刷第98-99页
        4.2.2 第三溢洪道挑流冲刷第99-100页
        4.2.3 挑流冲刷小结第100-10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4页
    5.1 结论第102-103页
        5.1.1 第二溢洪道泄流能力第102页
        5.1.2 第三溢洪道泄流能力第102页
        5.1.3 联合调度泄流能力第102-103页
        5.1.4 溢洪道下游挑流冲刷第103页
    5.2 展望第103-104页
附表第104-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OFs基氮掺杂多孔碳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应用
下一篇:普鲁兰多糖基声控释药纳米载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