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页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和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2.1 产业生态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2.1.1 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产业生态的化水平与效率 | 第18-21页 |
2.2 互联网发展及其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2.1 互联网及互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2.2 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生态化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 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互联网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机理分析 | 第25-32页 |
3.1 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机理一—促进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 第26-28页 |
3.1.1 互联网发展支撑新兴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 | 第26-27页 |
3.1.2 互联网发展拉动传统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27-28页 |
3.2 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机理二—降低相关产业的能耗 | 第28-29页 |
3.2.1 互联网发展有利于减少居民能耗 | 第28页 |
3.2.2 互联网发展有利于减少企业能耗 | 第28-29页 |
3.2.3 互联网发展有利于减少政府能耗 | 第29页 |
3.3 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作用机理三—互联网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 第29-30页 |
3.3.1 互联网发展促进环境监测的动态化 | 第29页 |
3.3.2 互联网发展有利于政府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 第29-30页 |
3.3.3 互联网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普及化和深度化 | 第30页 |
3.3.4 互联网发展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智能化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模型设计和变量测度 | 第32-49页 |
4.1 主要变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4.1.1 被解释变量(产业生态化Ind) | 第32页 |
4.1.2 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发展水平Int) | 第32页 |
4.1.3 其他变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4.1.4 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33页 |
4.2 产业生态化的测度 | 第33-39页 |
4.3 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39-47页 |
4.4 数据来源 | 第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模型检验和回归分析 | 第49-56页 |
5.1 模型的计量检验 | 第49-51页 |
5.1.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49-50页 |
5.1.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 第50-51页 |
5.2 总体回归结果 | 第51-52页 |
5.3 分时段回归 | 第52-53页 |
5.4 分地区回归 | 第53-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