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化学教材插图比较研究--以中国的“人教版”和美国的“科学发现者”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 引言 | 第12-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三)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四)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 教材 | 第14页 |
2. 插图 | 第14页 |
3. 教材插图 | 第14-15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1. 教材插图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 中学化学教材插图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3. 述评 | 第24页 |
三.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一) 视觉与文字学习的双重编码理论 | 第24-25页 |
(二)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5-26页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6页 |
四. 教科书插图有效性的评价系统 | 第26-27页 |
(一) 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 | 第26-27页 |
(二) 插图的功能定向 | 第27页 |
(三) 插图的呈现方式 | 第27页 |
(四) 插图的物理特征 | 第27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2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三) 教材插图的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六.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插图分析比较 | 第29-40页 |
(一) 插图表观特征的比较 | 第29-33页 |
(二) 插图类型的比较 | 第33页 |
(三) 插图内容与组合方式的比较 | 第33-35页 |
(四) 插图呈现方式的比较 | 第35-36页 |
(五) 插图的位置比较 | 第36页 |
(六) 插图的图文结合度 | 第36-40页 |
七. 结论与启示 | 第40-45页 |
(一) 结论 | 第40-41页 |
(二) 启示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