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6-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Summary | 第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40页 |
| 第一章 鱼藤酮的神经毒性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 1 鱼藤酮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 2 鱼藤酮的污染途径 | 第12-13页 |
| 3 鱼藤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 第13页 |
| 4 鱼藤酮诱导神经损伤的机制 | 第13-17页 |
| 4.1 鱼藤酮与氧化应激 | 第14页 |
| 4.2 鱼藤酮与凋亡 | 第14-15页 |
| 4.3 鱼藤酮与自噬 | 第15-17页 |
| 5 小结 | 第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4页 |
| 第二章 细胞自噬及其在神经变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 第24-40页 |
| 1 细胞自噬 | 第24-27页 |
| 1.1 细胞自噬的概念 | 第24-26页 |
| 1.2 细胞自噬的过程 | 第26页 |
| 1.3 细胞自噬与凋亡 | 第26-27页 |
| 2 细胞自噬的调控 | 第27-28页 |
| 3 神经细胞自噬对神经变性性疾病的影响 | 第28-31页 |
| 3.1 神经细胞自噬对帕金森疾病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2 神经细胞自噬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 神经细胞自噬对亨廷顿舞蹈病的影响 | 第30页 |
| 3.4 神经细胞自噬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4 小结 | 第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40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0-58页 |
| 第三章 鱼藤酮诱导自噬抑制研究 | 第41-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41-42页 |
| 1.2 PC12细胞培养 | 第42页 |
| 1.3 实验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 | 第42页 |
| 1.4 GFP-LC3分析 | 第42页 |
| 1.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 第42-43页 |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 | 第43-45页 |
| 2.1 鱼藤酮诱导神经细胞内GFP-LC3 puncta减少 | 第43页 |
| 2.2 鱼藤酮诱导神经细胞LC3-Ⅱ和Atg5水平下降及p62水平增加 | 第43-45页 |
| 3 讨论 | 第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鱼藤酮诱导自噬抑制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研究 | 第48-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48-49页 |
| 1.2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 1.3 慢病毒shRNA构建以及感染 | 第49页 |
| 1.4 MDC-染色分析 | 第49-50页 |
| 1.5 DAPI染色分析 | 第50页 |
| 1.6 GFP-LC3分析 | 第50页 |
| 1.7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 | 第50页 |
| 1.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 2 结果 | 第51-55页 |
| 2.1 雷帕霉素逆转鱼藤酮诱导神经细胞MDC荧光强度降低和凋亡增加 | 第51-52页 |
| 2.2 下调LC3-Ⅰ/Ⅱ加强鱼藤酮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 第52-54页 |
| 2.3 下调Atg5强化鱼藤酮诱导自噬抑制和神经细胞凋亡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 附1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