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 | 第12-13页 |
2、繁殖相关基因结构与功能 | 第13-15页 |
2.1 促卵泡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第13-14页 |
2.1.1 促卵泡素基因及其功能 | 第13页 |
2.1.2 促卵泡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第13-14页 |
2.3 促黄体素及其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 | 第14页 |
2.3.1 促黄体素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第14页 |
2.3.2 促黄体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第14页 |
2.4 雄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 | 第14-15页 |
2.4.1 雄激素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第14页 |
2.4.2 雄激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第14-15页 |
3、绵羊的繁殖性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3.1 不同品种母羊繁殖性能比较 | 第15页 |
3.2 公羊睾丸组织发育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动物行为学 | 第16-17页 |
4.1 行为和行为学 | 第16页 |
4.2 羊行为学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5、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6、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寒泊母羊繁殖性能测定 | 第19-2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饲养管理 | 第19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小尾寒羊与寒泊羊产羔数比较 | 第20页 |
2.2.2 小尾寒羊与寒泊羊不同胎次产羔数比较 | 第20页 |
2.2.3 不同世代产羔间隔、双羔率及成活率比较 | 第20-21页 |
2.2.4 不同选育世代母羊不同胎次间产羔数比较 | 第21页 |
2.2.5 不同选育世代母羊产羔月份分布 | 第21-22页 |
2.3 讨论 | 第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不同月龄寒泊公羊睾丸组织发育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 第23-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3.1.1 试验动物及组织采集 | 第23页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3.1.3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试验步骤 | 第24-26页 |
3.1.4 实时荧光定量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1.5 数据分析及图像采集 | 第28页 |
3.2 结果 | 第28-33页 |
3.2.1 不同月龄公羊睾丸组织发育分析 | 第28-29页 |
3.2.2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中FSHR、LHR、AR的表达定位 | 第29-30页 |
3.2.3 RNA质量与完整性检验 | 第30-31页 |
3.2.4 目的片段扩增结果 | 第31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结果 | 第31-32页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结果 | 第32页 |
3.2.7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中FSHR、LHR、AR基因表达量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3.3.1 寒泊羊睾丸组织发育情况 | 第33页 |
3.3.2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中FSHR、LHR、AR基因表达定位分析 | 第33-34页 |
3.3.3 在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FSHR、LHR、AR基因表达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寒泊羊行为学分析 | 第37-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4.1.2 观察方法 | 第37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寒泊羊与小尾寒羊日常行为观察 | 第38页 |
4.2.2 不同月龄寒泊羊日常行为观察 | 第38页 |
4.2.3 发情与未发情寒泊母羊日常行为观察 | 第38-39页 |
4.2.4 不同月龄寒泊羊采食持续时间观察 | 第39页 |
4.2.5 不同月龄寒泊羊白昼、黑夜行为观察 | 第39页 |
4.2.6 发情与未发情羊白昼、黑夜行为观察 | 第39-40页 |
4.2.7 不同月龄寒泊羊及发情羊昼夜行为学观察 | 第40页 |
4.3 讨论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