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药性学论文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第9-10页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前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6页
    1 中药四性理论研究概况第15-19页
        1.1 四性的含义第15页
        1.2 四性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第15-17页
        1.3 四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近况第17-19页
            1.3.1 基于物质基础的中药四性研究第17页
            1.3.2 基于药理、功效的中药四性研究第17-18页
            1.3.3 四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第18-19页
    2 代谢组学第19-26页
        2.1 代谢组学概述第19-24页
            2.1.1 代谢组学的起源与发展第19页
            2.1.2 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层次及研究对象第19-20页
            2.1.3 代谢组学的研究流程第20-24页
                2.1.3.1 样本的采集及预处理第21-22页
                2.1.3.2 数据的采集(样品检测)第22页
                2.1.3.3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第22-24页
                2.1.3.4 数据的深层挖掘第24页
        2.2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4-26页
第二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正常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第26-78页
    1 实验材料第26-28页
        1.1 试剂第26页
        1.2 仪器及耗材第26-27页
        1.3 实验药材第27-28页
        1.4 实验动物第28页
    2 实验方法第28-33页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第28页
        2.2 实验药品处理第28页
        2.3 尿液采集及预处理方法第28-29页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第29-31页
            2.4.1 色谱条件第29页
            2.4.2 质谱条件第29-30页
            2.4.3 仪器的稳定性考察第30页
            2.4.4 样品的稳定性研究第30-31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31-33页
            2.5.1 数据预处理第31页
            2.5.2 多元统计分析第31页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第31-32页
            2.5.4 生物标记物鉴定第32页
            2.5.5 代谢通路分析第32-33页
    3 实验结果第33-65页
        3.1 正离子模式下典型寒、热中药与正常大鼠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第33-47页
            3.1.1 正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第33-34页
            3.1.2 黄芩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34-36页
            3.1.3 黄连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36-38页
            3.1.4 黄柏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38-39页
            3.1.5 附子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39-40页
            3.1.6 干姜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40-41页
            3.1.7 花椒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41-43页
            3.1.8 典型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比较分析第43-44页
            3.1.9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第44-47页
                3.1.9.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第44-46页
                3.1.9.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46页
                3.1.9.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46-47页
            3.1.10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第47页
                3.1.10.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47页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47页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47页
        3.2 负离子模式下典型寒、热中药与正常大鼠代谢组学比较分析第47-63页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第47-49页
            3.2.2 黄芩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49-50页
            3.2.3 黄连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50-52页
            3.2.4 黄柏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52-53页
            3.2.5 附子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53-54页
            3.2.6 干姜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54-56页
            3.2.7 花椒与空白组比较分析第56-57页
            3.2.8 典型寒性中药组与典型热性中药组的比较分析第57-58页
            3.2.9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第58-62页
                3.2.9.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第58-61页
                3.2.9.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61-62页
                3.2.9.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62页
            3.2.10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第62页
            3.2.10.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62页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62页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62-63页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的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确定第63-65页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63-64页
                3.3.1.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63页
                3.3.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63-64页
                3.3.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64页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第64-65页
                3.3.2.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64-65页
                3.3.2.2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65页
    4 讨论第65-76页
        4.1 典型寒、热中药的选择第65-68页
            4.1.1 寒性药的选择第65-67页
                4.1.1.1 黄芩第65-66页
                4.1.1.2 黄连第66页
                4.1.1.3 黄柏第66-67页
            4.1.2 典型热(温)性中药的选择第67-68页
                4.1.2.1 附子第67页
                4.1.2.2 干姜第67-68页
                4.1.2.3 花椒第68页
        4.2 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的讨论第68-76页
            4.2.1 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脂的相互转化第69-70页
            4.2.2 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第70-71页
            4.2.3 色氨酸代谢通路第71-72页
            4.2.4 胆汁分泌第72-73页
            4.2.5 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第73-74页
            4.2.6 氨基酸与苯甲酸的接合作用第74-75页
            4.2.7 苯基丙氨酸代谢第75-76页
    5 小结第76-78页
第三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寒证模型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第78-134页
    1 实验材料第78页
    2 实验方法第78-81页
        2.1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第78-79页
        2.2 实验药品处理第79页
        2.3 尿液采集及预处理方法第79页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第79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79-81页
            2.5.1 数据预处理第79页
            2.5.2 多元统计分析第79页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第79-80页
            2.5.4 生物标记物的鉴定第80页
            2.5.5 代谢通路的筛选第80-81页
    3 实验结果第81-119页
        3.1 正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第81-98页
            3.1.1 正离子模式下各组液-质色谱图比较第81-83页
            3.1.2 寒证模型组与空白组的比较分析第83-84页
            3.1.3 黄芩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84-85页
            3.1.4 黄连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85-86页
            3.1.5 黄柏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86-88页
            3.1.6 附子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88-89页
            3.1.7 干姜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89-90页
            3.1.8 花椒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90-92页
            3.1.9 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的比较分析第92-93页
            3.1.10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第93-97页
                3.1.10.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第93-95页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95-96页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96-97页
            3.1.11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第97-98页
                3.1.11.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97页
                3.1.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97页
                3.1.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97-98页
        3.2 负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第98-113页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第98-100页
            3.2.2 空白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0-101页
            3.2.3 黄芩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1-102页
            3.2.4 黄连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2-103页
            3.2.5 黄柏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3-104页
            3.2.6 附子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4-106页
            3.2.7 干姜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6-107页
            3.2.8 花椒组与寒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07-108页
            3.2.9 寒性中药组与热性中药组的比较分析第108-110页
            3.2.10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第110-111页
                3.2.10.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10页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10-111页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11页
            3.2.11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第111-113页
                3.2.11.1 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11页
                3.2.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11-113页
                3.2.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13页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的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确定第113-119页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13-115页
                3.3.1.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13-114页
                3.3.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14-115页
                3.3.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15页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15-119页
                3.3.2.1 典型寒、热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15-118页
                3.3.2.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18页
                3.3.2.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18-119页
    4 讨论第119-132页
        4.1 寒证动物模型的选择第119-120页
            4.1.1 虚寒证模型第119-120页
            4.1.2 实寒证模型第120页
        4.2 代谢通路的讨论第120-132页
            4.2.1 核黄素代谢第120-121页
            4.2.2 鞘脂类代谢第121-122页
            4.2.3 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第122-123页
            4.2.4 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第123-124页
            4.2.5 β-氨基丙酸生物代谢第124-125页
            4.2.6 半乳糖生物代谢第125-126页
            4.2.7 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第126-127页
            4.2.8 嘧啶代谢第127-129页
            4.2.9 酪氨酸代谢第129-131页
            4.2.10 亚油酸代谢第131页
            4.2.11 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第131-132页
    5 小结第132-134页
第四章 典型寒、热性中药对热证模型大鼠尿液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第134-188页
    1 实验材料第134-135页
        1.1 试剂第134页
        1.2 仪器及耗材第134页
        1.3 实验药材第134-135页
        1.4 实验动物第135页
    2 实验方法第135-138页
        2.1 实验药品处理第135页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第135-136页
        2.3 尿液采集及处理方法第136页
        2.4 仪器分析方法及稳定性考察第136页
        2.5 数据处理方法第136-138页
            2.5.1 数据预处理第136页
            2.5.2 多元统计分析第136页
            2.5.3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第136-137页
            2.5.4 生物标记物的鉴定第137页
            2.5.5 代谢通路的筛选第137-138页
    3 实验结果第138-177页
        3.1 正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第138-155页
            3.1.1 正离子模式下各组液-质色谱图比较第138-140页
            3.1.2 空白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0-141页
            3.1.3 黄芩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1-142页
            3.1.4 黄连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2-143页
            3.1.5 黄柏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3-145页
            3.1.6 附子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5-146页
            3.1.7 干姜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6-147页
            3.1.8 花椒组与热证模型组的比较分析第147-149页
            3.1.9 典型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的比较分析第149-150页
            3.1.10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鉴定第150-153页
                3.1.10.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50-152页
                3.1.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52页
                3.1.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鉴定第152-153页
            3.1.11 正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预筛第153-155页
                3.1.11.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53页
                3.1.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53-154页
                3.1.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预筛第154-155页
        3.2 负离子模式下给药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第155-172页
            3.2.1 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液-质色谱图比较第155-156页
            3.2.2 空白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56-158页
            3.2.3 黄芩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58-159页
            3.2.4 黄连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59-160页
            3.2.5 黄柏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60-162页
            3.2.6 附子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62-163页
            3.2.7 干姜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63-164页
            3.2.8 花椒组与热证模型组间的比较分析第164-166页
            3.2.9 典型寒性药组与热性药组间的比较第166-167页
            3.2.10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初筛第167-171页
                3.2.10.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物初筛第167-169页
                3.2.10.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初筛第169-170页
                3.2.10.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物初筛第170-171页
            3.2.11 负离子模式下代谢通路初筛第171-172页
                3.2.11.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初筛第171页
                3.2.11.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初筛第171页
                3.2.11.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初筛第171-172页
        3.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72-177页
            3.3.1 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72页
            3.3.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72页
            3.3.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72-173页
            3.3.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生物标记物的确定第173页
            3.3.2 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73-177页
                3.3.2.1 典型寒、热性中药共同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73-175页
                3.3.2.2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75-176页
                3.3.2.3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代谢通路的确定第176-177页
    4 讨论第177-186页
        4.1 热证动物模型的选择第177-179页
            4.1.1 实热证模型第178页
            4.1.2 虚热证模型第178-179页
        4.2 代谢通路的讨论第179-186页
            4.2.1 类固醇生物合成第179-181页
            4.2.2 柠檬酸循环第181-182页
            4.2.3 乙醛酸盐和二元羧酸盐代谢第182-183页
            4.2.4 维生素C代谢第183-184页
            4.2.5 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第184-185页
            4.2.6 脂肪酸β氧化第185-186页
    5 小结第186-188页
第五章 结论第188-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6页
附表第196-237页
    附表1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第196-204页
    附表2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正常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第204-213页
    附表3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第213-219页
    附表4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寒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第219-220页
    附表5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正离子)第220-225页
    附表6 典型寒、热中药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第225-229页
    附表7 典型寒性中药特异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第229-233页
    附表8 典型热性中药特异作用于热证模型大鼠代谢通路列表(负离子)第233-237页
个人简历第237-238页
创新点说明第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L1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在胶质瘤中发挥癌基因作用
下一篇: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因素、心理评估及新型肿瘤标志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