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1 硅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 第18-19页 |
1.2.2 硅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移和沉积 | 第19-20页 |
1.2.3 硅对植物逆境胁迫下的有益作用 | 第20-22页 |
1.2.4 植物硅及其生物炭作为替代硅源的潜能 | 第22-25页 |
1.2.5 制备温度对生物质原料中硅有效性的影响 | 第25页 |
1.2.6 改性材料对生物炭性质和矿质元素释放的影响 | 第25-26页 |
1.3 研究切入点及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切入点及假设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碱改性生物炭作为替代硅源的生物质原料筛选 | 第30-41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2.2.1 生物质原料与KOH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 第31页 |
2.2.2 KOH改性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31页 |
2.2.3 KOH改性生物炭总硅和有效性硅测定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2.3.1 KOH改性生物炭pH及灰分 | 第32页 |
2.3.2 KOH改性生物炭元素构成及养分含量 | 第32-34页 |
2.3.3 KOH改性生物炭总硅含量 | 第34-35页 |
2.3.4 KOH改性生物炭有效硅含量 | 第35-36页 |
2.3.5 KOH改性生物炭SEM图 | 第36-38页 |
2.4 讨论 | 第38-39页 |
2.4.1 KOH预处理对生物炭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2.4.2 KOH改性生物炭作为替代硅源的应用前景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碱改性生物炭作为替代硅源的碱处理方法筛选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2.1 不同碱处理的碱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2 不同碱处理的碱改性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42页 |
3.2.3 不同碱处理的碱改性生物炭总硅和有效硅测定 | 第42页 |
3.2.4 不同碱处理的碱改性生物水溶性磷和水溶性碳测定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3.3.1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pH、灰分 | 第42页 |
3.3.2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元素构成及养分含量 | 第42-44页 |
3.3.3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总硅含量 | 第44-46页 |
3.3.4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有效硅含量 | 第46-47页 |
3.3.5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水溶性磷含量 | 第47-48页 |
3.3.6 不同碱处理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水溶性碳含量 | 第48-49页 |
3.4 讨论 | 第49-50页 |
3.4.1 不同碱处理方法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9页 |
3.4.2 不同碱处理方法对生物炭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4.3 不同碱处理方法对生物炭水溶性磷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碱改性生物炭作为替代硅源的制备温度筛选 | 第51-68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4.2.1 不同热解温度的碱改性生物炭制备 | 第51-52页 |
4.2.2 不同温度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52页 |
4.2.3 不同温度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总硅和有效硅的测定 | 第52页 |
4.2.4 有效硅浸提剂的准备 | 第52页 |
4.2.5 不同温度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有效硅的释放规律 | 第52页 |
4.2.6 不同温度制备的碱改性生物炭水溶性磷和水溶性碳的测定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4页 |
4.3.1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pH、灰分变化 | 第52页 |
4.3.2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元素构成及养分含量变化 | 第52-54页 |
4.3.3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总硅变化 | 第54-56页 |
4.3.4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有效硅变化 | 第56-59页 |
4.3.5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的硅释放特征 | 第59-62页 |
4.3.6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水溶性磷变化 | 第62-63页 |
4.3.7 不同制备温度下碱改性生物炭水溶性碳变化 | 第63-64页 |
4.4 讨论 | 第64-67页 |
4.4.1 热解温度和碱处理对生物炭植硅体-硅释放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2 热解温度和碱处理对生物炭有效硅在溶液中释放规律的影响 | 第66页 |
4.4.3 热解温度和碱处理对生物炭水溶性磷和水溶性碳的影响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pH改良及硅、磷、碳的影响 | 第68-81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5.2.1 酸性土壤施用碱改性生物炭的pH培养试验 | 第68-69页 |
5.2.2 土壤pH测定 | 第69页 |
5.2.3 土壤有效硅测定 | 第69页 |
5.2.4 土壤水溶性磷和水溶性碳测定 | 第6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5.3.1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pH的改良 | 第69-72页 |
5.3.2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有效硅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3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水溶性磷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4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水溶性碳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5 碱改性生物炭输入对酸性土壤硅、磷、碳间相关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 讨论 | 第77-80页 |
5.4.1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pH变化的影响 | 第77页 |
5.4.2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3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水溶性磷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5.4.4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5.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硅吸收及抑制灰斑病的影响 | 第81-94页 |
6.1 引言 | 第81-8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6.2.1 硅源种类的选择 | 第82页 |
6.2.2 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分析 | 第82页 |
6.2.3 多年生黑麦草的控温培养 | 第82-83页 |
6.2.4 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硅含量分析 | 第83页 |
6.2.5 多年生黑麦草灰斑病的接种 | 第83-84页 |
6.2.6 灰斑病疾病评估和数据分析 | 第8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1页 |
6.3.1 碱改性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 第84-85页 |
6.3.2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硅累积的效果 | 第85-86页 |
6.3.3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 第86-88页 |
6.3.4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灰斑病的抑制作用 | 第88-91页 |
6.4 讨论 | 第91-93页 |
6.4.1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硅含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6.4.2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灰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92页 |
6.4.3 碱改性生物炭对黑麦草灰斑病严重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6.5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碱改性生物炭对水稻硅、磷、钾、钙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 第94-102页 |
7.1 引言 | 第94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7.2.1 水稻盆栽试验 | 第94-96页 |
7.2.2 水稻茎叶和籽粒的养分含量分析 | 第9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6-99页 |
7.3.1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地上部分硅含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7.3.2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地上部分磷含量的影响 | 第97页 |
7.3.3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地上部分钾含量的影响 | 第97-98页 |
7.3.4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地上部分钙含量的影响 | 第98-99页 |
7.3.5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99页 |
7.4 讨论 | 第99-101页 |
7.4.1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硅吸收的影响 | 第99-100页 |
7.4.2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磷吸收的影响 | 第100页 |
7.4.3 碱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7.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八章 碱改性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和环境效应 | 第102-118页 |
8.1 引言 | 第102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3页 |
8.2.1 碱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 第102页 |
8.2.2 碱改性生物炭的表面特征 | 第102-103页 |
8.2.3 碱改性生物炭的热稳定性 | 第103页 |
8.2.4 碱改性生物炭的微生物矿化稳定性 | 第103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4页 |
8.3.1 碱改性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及孔隙容积 | 第103-104页 |
8.3.2 碱改性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 | 第104-106页 |
8.3.3 碱改性生物炭的热稳定性 | 第106-111页 |
8.3.4 碱改性生物炭的微生物矿化稳定性 | 第111-114页 |
8.4 讨论 | 第114-117页 |
8.4.1 碱处理和热解温度对碱改性生物炭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114页 |
8.4.2 碱处理和热解温度对碱改性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8.4.3 碱处理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8.4.4 碱处理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微生物矿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8.5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9.2 研究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9.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20页 |
9.4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