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7-3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3.1 学术社交网络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3.2 知识交流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的基础理论 | 第37-49页 |
2.1 学术社交网络 | 第37-39页 |
2.1.1 学术社交网络的界定 | 第37-38页 |
2.1.2 学术社交网络的特征 | 第38-39页 |
2.1.3 学术社交网络的类型 | 第39页 |
2.2 知识交流 | 第39-46页 |
2.2.1 知识交流的内涵 | 第39-41页 |
2.2.2 知识交流的构成维度 | 第41-42页 |
2.2.3 知识交流的形成机制 | 第42页 |
2.2.4 知识交流的相关模式 | 第42-46页 |
2.3 绩效评价 | 第46-47页 |
2.3.1 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46-47页 |
2.3.2 绩效评价理念对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的适用性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机理分析 | 第49-92页 |
3.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内涵 | 第49-50页 |
3.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特征 | 第50-51页 |
3.3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体系构成及要素分析 | 第51-64页 |
3.3.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体系结构 | 第52-58页 |
3.3.2 知识交流中的节点 | 第58-60页 |
3.3.3 知识交流中的知识价值链 | 第60-63页 |
3.3.4 知识交流中的知识网络 | 第63-64页 |
3.4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动因 | 第64-69页 |
3.4.1 内动因 | 第65-67页 |
3.4.2 外动因 | 第67-69页 |
3.5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过程 | 第69-71页 |
3.6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模式 | 第71-90页 |
3.6.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模式的内涵 | 第71页 |
3.6.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一般模式 | 第71-75页 |
3.6.3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的创新模式 | 第75-90页 |
3.7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机理模型构建 | 第9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4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及影响因素 | 第92-128页 |
4.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的内涵 | 第92-93页 |
4.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 第93-96页 |
4.3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变量界定与概念模型 | 第96-100页 |
4.3.1 主体特质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6-97页 |
4.3.2 知识特性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7页 |
4.3.3 交流媒介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7-98页 |
4.3.4 交流环境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8-99页 |
4.3.5 主体交互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9页 |
4.3.6 知识交流绩效维度与变量界定 | 第99-100页 |
4.3.7 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 第100页 |
4.4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变量关系与假设模型 | 第100-107页 |
4.4.1 主体特质与主体交互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4.4.2 知识特性与主体交互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4.4.3 交流媒介与主体交互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4.4.4 交流环境与主体交互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4.4.5 主体交互与知识交流绩效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4.4.6 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 | 第105-107页 |
4.5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量表与评估 | 第107-116页 |
4.5.1 测量量表的问题设计 | 第107-110页 |
4.5.2 初始测量量表的修订与评估 | 第110-116页 |
4.5.3 正式测量量表的确定 | 第116页 |
4.6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116-126页 |
4.6.1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16-118页 |
4.6.2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第118-121页 |
4.6.3 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4.6.4 假设模型的验证结论分析 | 第124-12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5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 | 第128-149页 |
5.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第128页 |
5.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 第128-130页 |
5.2.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128-129页 |
5.2.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的思路 | 第129-130页 |
5.3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30-135页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130-132页 |
5.3.2 评价指标选取与释义 | 第132-135页 |
5.4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方法选取 | 第135-136页 |
5.4.1 几种常用评价法的比较 | 第135页 |
5.4.2 引入粗糙集评价法的优势 | 第135-136页 |
5.5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第136-140页 |
5.5.1 粗糙集条件信息熵 | 第136-138页 |
5.5.2 基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的层次式评价模型构建 | 第138-140页 |
5.6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140-148页 |
5.6.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40-141页 |
5.6.2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141-147页 |
5.6.3 研究结论分析 | 第147-1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6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的提升 | 第149-157页 |
6.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提升策略的设计思路 | 第149页 |
6.2 知识交流主体层面 | 第149-151页 |
6.2.1 增强知识提供主体的交流意愿与动力 | 第149-150页 |
6.2.2 提升知识提供主体的学术知识服务能力 | 第150页 |
6.2.3 促进知识接受主体的参与与互动 | 第150-151页 |
6.2.4 培养知识接受主体的信息素养 | 第151页 |
6.2.5 推动知识交流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发展 | 第151页 |
6.3 知识资源层面 | 第151-153页 |
6.3.1 提高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的质量 | 第151-152页 |
6.3.2 丰富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的内容 | 第152页 |
6.3.3 加强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的原创性 | 第152-153页 |
6.3.4 关注知识的学科差异与专业细分领域 | 第153页 |
6.4 知识交流媒介层面 | 第153-154页 |
6.4.1 优化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交互功能 | 第153-154页 |
6.4.2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交流技术体系 | 第154页 |
6.5 知识交流环境层面 | 第154-156页 |
6.5.1 营造和谐的学术文化氛围 | 第154-155页 |
6.5.2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 第155页 |
6.5.3 建立共赢的人际信任体系 | 第155-1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0页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57-159页 |
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3页 |
附录1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173-175页 |
附录2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 第175-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