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四、研究路径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新时期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概述 | 第21-33页 |
第一节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兴起背景 | 第21-26页 |
一、制度紊乱:中国法治建设百废待举 | 第21-22页 |
二、政策革新:邓小平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 | 第22-23页 |
三、社会动荡: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分析 | 第26-29页 |
一、含义界定:动态性与内在性共生 | 第26-28页 |
二、重要性分析:特殊性与可塑性并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成效 | 第29-33页 |
一、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 第29-31页 |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及知识水平提高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新时期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特点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普法机制 | 第33-37页 |
一、学校教育:主阵地导向 | 第33-34页 |
二、家庭支持:基础性针对 | 第34-35页 |
三、社会支撑:多元化保障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普法框架 | 第37-41页 |
一、于道德中寻找法治存在 | 第37-38页 |
二、重视法治的基础性作用 | 第38-39页 |
三、强调道德的引导性作用 | 第39-41页 |
第三节 适应青少年身心需求的普法教育 | 第41-46页 |
一、“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形式 | 第41-42页 |
二、“互联网+”的宣传教育方式 | 第42-44页 |
三、建立“法育”模式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新时期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之困境 | 第46-59页 |
第一节 普法教育紧迫性加剧 | 第46-51页 |
一、解码过时 | 第46-48页 |
二、媒介“暴力” | 第48-49页 |
三、家庭缺位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内容:供需失调 | 第51-54页 |
一、青少年法治意识尚不健全 | 第51-52页 |
二、普法教育与法学教育相混淆 | 第52-53页 |
三、教育输出与青少年法律需要存在偏差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形式:普受断裂 | 第54-59页 |
一、运动式普法盛行 | 第55-56页 |
二、传统预防犯罪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 第56-57页 |
三、被动教育普遍性存在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新时期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效果的路径优化 | 第59-73页 |
第一节 观念改进:从政治任务到法治认同 | 第59-65页 |
一、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度与参与度 | 第59-61页 |
二、以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为中心 | 第61-63页 |
三、传统法律文化的借鉴与弘扬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方法创新:从静态模式到动态社会协作式 | 第65-73页 |
一、知行合一:体验式法治实践 | 第65-67页 |
二、潜移默化:隐性普法教育 | 第67-69页 |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法治协作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