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及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4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第19-20页
    1.3 桥梁施工控制的意义第20-21页
    1.4 桥梁施工控制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21-22页
        1.4.1 国外桥梁施工控制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21页
        1.4.2 国内桥梁施工控制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21-22页
    1.5 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理论和方法第24-33页
    2.1 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第24-25页
        2.1.1 开环控制法第24页
        2.1.2 闭环控制法第24-25页
        2.1.3 自适应控制法第25页
    2.2 悬臂浇筑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主要任务第25-27页
        2.2.1 变形控制第25-26页
        2.2.2 应力控制第26页
        2.2.3 稳定性控制第26页
        2.2.4 安全控制第26-27页
    2.3 影响悬臂浇筑施工控制的因素第27-29页
        2.3.1 结构参数第27-28页
        2.3.2 施工工艺第28页
        2.3.3 施工监测第28-29页
        2.3.4 结构仿真模型第29页
        2.3.5 温度变化第29页
        2.3.6 施工管理第29页
    2.4 施工控制中连续梁桥的结构计算方法第29-32页
        2.4.1 正装分析法第29-30页
        2.4.2 倒装分析法第30-31页
        2.4.3 无应力状态法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合安高铁跨S228省道连续梁桥结构仿真分析第33-45页
    3.1 工程背景第33-35页
        3.1.1 工程概况第33-34页
        3.1.2 设计标准第34页
        3.1.3 施工方法第34-35页
    3.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5-39页
        3.2.1 参数取值第35-36页
        3.2.2 荷载模拟第36-37页
        3.2.3 计算单元划分第37页
        3.2.4 边界条件的模拟第37-38页
        3.2.5 施工阶段划分第38-39页
    3.3 计算结果第39-44页
        3.3.1 最大悬臂阶段内力及变形分析第39-41页
        3.3.2 边跨合拢后内力及变形分析第41-42页
        3.3.3 成桥阶段内力及变形分析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合安高铁跨S228省道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第45-59页
    4.1 连续梁桥的线形控制第45-51页
        4.1.1 线形控制的目标第45页
        4.1.2 立模标高的确定第45-46页
        4.1.3 测点的布设第46-47页
        4.1.4 线形监测方法第47页
        4.1.5 线形控制结果第47-51页
    4.2 连续梁桥的应力控制第51-57页
        4.2.1 应力测点布置第51-52页
        4.2.2 应力测量方法第52-53页
        4.2.3 应力控制结果第53-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并联型灰色神经网路模型在连续梁桥线形控制中的应用第59-75页
    5.1 施工控制误差分析第59-60页
    5.2 灰色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结合方法第60-61页
        5.2.1 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第60页
        5.2.2 串联型灰色神经网络第60-61页
        5.2.3 嵌入型灰色神经网络第61页
    5.3 灰色GM(1,1)模型第61-64页
        5.3.1 灰色系统理论原理第61-62页
        5.3.2 灰色GM(1,1)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5.3.3 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第63-64页
    5.4 BP神经网络模型第64-71页
        5.4.1 BP神经网络原理第64-67页
        5.4.2 BP神经网络的建立第67-70页
        5.4.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第70-71页
    5.5 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第71-73页
        5.5.1 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5.5.2 并联型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第72-73页
    5.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连续梁桥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第75-88页
    6.1 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的意义第75页
    6.2 零号块实体单元模型的建立第75-80页
        6.2.1 建模方法第76页
        6.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6-80页
    6.3 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0-85页
        6.3.1 最大悬臂状态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0-81页
        6.3.2 成桥状态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1-82页
        6.3.3 最不利弯矩工况下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2-83页
        6.3.4 最不利轴力工况下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3-84页
        6.3.5 最不利剪力工况下零号块应力分析第84-85页
        6.3.6 零号块应力分布特点第85页
    6.4 零号块实体单元模型计算结果和监测结果的对比研究第85-87页
    6.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8-89页
    7.2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通信息诱导下个体出行选择行为研究
下一篇:基于云模型的路径决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