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识别机理 | 第10-11页 |
1.3 罗丹明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3.1 Hg~(2+)荧光探针 | 第11-14页 |
1.3.2 Cu~(2+)荧光探针 | 第14-16页 |
1.3.3 Al~(3+)荧光探针 | 第16-19页 |
1.3.4 Zn~(2+)荧光探针 | 第19-20页 |
1.3.5 Fe~(3+)荧光探针 | 第20-22页 |
1.4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选题背景 | 第22-2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罗丹明B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铁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荧光探针FP1的合成 | 第26-27页 |
2.2.3 荧光探针FP1对铁离子的识别应用 | 第27-28页 |
2.2.3.1 荧光探针FP1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27页 |
2.2.3.2 荧光探针FP1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 | 第27-28页 |
2.2.3.3 荧光探针FP1与Fe~(3+)络合比的测定 | 第28页 |
2.2.3.4 Fe~(3+)浓度对荧光探针FP1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8页 |
2.2.3.5 pH值对荧光探针FP1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8页 |
2.2.4 荧光探针FP1对真实水样中铁离子的识别应用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荧光探针FP1的量子产率 | 第29页 |
2.3.2 荧光探针FP1的紫外光谱 | 第29-30页 |
2.3.3 荧光探针FP1的选择性识别 | 第30-31页 |
2.3.4 Fe~(3+)浓度对探针FP1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5 荧光探针FP1与Fe~(3+)络合比测定 | 第32-33页 |
2.3.6 pH值对荧光探针FP1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7 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 第34页 |
2.4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罗丹明6G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铁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 | 第35-4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荧光探针FP2的合成 | 第36-37页 |
3.2.3 荧光探针FP2对铁离子的识别应用 | 第37-38页 |
3.2.3.1 荧光探针FP2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37页 |
3.2.3.2 荧光探针FP2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 | 第37页 |
3.2.3.3 荧光探针FP2与Fe~(3+)络合比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3.4 Fe~(3+)浓度对荧光探针FP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3.5 pH值对荧光探针FP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荧光探针FP2在钢铁腐蚀检测上的应用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1 荧光探针FP2的量子产率 | 第39页 |
3.3.2 荧光探针FP2的紫外光谱 | 第39-40页 |
3.3.3 荧光探针FP2的选择性识别 | 第40-41页 |
3.3.4 Fe~(3+)浓度对探针FP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荧光探针FP2与Fe~(3+)络合比测定 | 第42-43页 |
3.3.6 pH值对荧光探针FP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7 钢铁腐蚀检测的应用 | 第44页 |
3.4 结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多探头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铁离子的识别性能研究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4.2.2 荧光探针FP3的合成 | 第46-47页 |
4.2.3 荧光探针FP3对铁离子的识别应用 | 第47-49页 |
4.2.3.1 荧光探针FP3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7页 |
4.2.3.2 荧光探针FP3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识别 | 第47-48页 |
4.2.3.3 荧光探针FP3与Fe~(3+)络合比的测定 | 第48页 |
4.2.3.4 Fe~(3+)浓度对荧光探针FP3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8页 |
4.2.3.5 pH值对荧光探针FP3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4.3.1 荧光探针FP3的量子产率 | 第49页 |
4.3.2 荧光探针FP3的紫外光谱 | 第49页 |
4.3.3 荧光探针FP3的选择性识别 | 第49-51页 |
4.3.4 Fe~(3+)浓度对探针FP3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5 荧光探针FP3与Fe~(3+)络合比测定 | 第52-53页 |
4.3.6 pH值对荧光探针FP3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