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1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2.2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 第12页 | 
|     1.3 光伏逆变器拓扑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光伏电池建模与MPPT研究 | 第16-24页 | 
|     2.1 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等效电路 | 第16-20页 | 
|         2.1.1 工作原理 | 第16页 | 
|         2.1.2 光伏电池等效电路 | 第16-18页 | 
|         2.1.3 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及工程建模 | 第18-20页 | 
|     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 | 第20-23页 | 
|         2.2.1 最大功率点跟踪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         2.2.2 MPPT算法 | 第21-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基于H6桥单相非隔离光伏逆变器电路设计 | 第24-38页 | 
|     3.1 单相光伏逆变拓扑简介 | 第24页 | 
|     3.2 H4桥和H6桥拓扑对比分析 | 第24-31页 | 
|         3.2.1 工作原理 | 第24-28页 | 
|         3.2.2 拓扑效率 | 第28页 | 
|         3.2.3 共模电流 | 第28-30页 | 
|         3.2.4 分析比较 | 第30-31页 | 
|     3.3 基于H6桥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设计 | 第31-32页 | 
|     3.4 入网滤波器设计 | 第32-34页 | 
|         3.4.1 入网滤波器结构选择 | 第32-33页 | 
|         3.4.2 滤波电感的选择 | 第33页 | 
|         3.4.3 滤波电容的选择 | 第33-34页 | 
|     3.5 前级DCDC电路分析 | 第34-3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H6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研究 | 第38-50页 | 
|     4.1 H6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CCM小信号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     4.2 H6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     4.3 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 第41-46页 | 
|         4.3.1 基于PI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 | 第42-43页 | 
|         4.3.2 基于PR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 | 第43-46页 | 
|     4.4 基于PI+QPR复合控制的并网电流控制 | 第46-49页 | 
|         4.4.1 基于H6桥PI+QPR复合控制器设计 | 第46-47页 | 
|         4.4.2 基于H6桥PI+QPR复合控制器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H6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在屋顶光伏中的应用 | 第50-64页 | 
|     5.1 屋顶光伏电站概况 | 第50页 | 
|     5.2 屋顶光伏电站仿真与分析 | 第50-62页 | 
|         5.2.1 屋顶光伏电站项目背景 | 第50-53页 | 
|         5.2.2 屋顶光伏逆变器控制仿真 | 第53-61页 | 
|         5.2.3 H6桥光伏逆变器在屋顶光伏中的仿真验证 | 第61-6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