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水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水路运输经济论文--地方水路运输经济论文

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视角的大连港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航运中心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港口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3.3 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8页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第19-25页
    2.1 国际航运中心理论第19-22页
        2.1.1 涵义及特点第19页
        2.1.2 发展模式第19-20页
        2.1.3 形成条件第20-21页
        2.1.4 发展阶段第21页
        2.1.5 发展经验第21-22页
    2.2 港口竞争力理论第22-24页
        2.2.1 港口涵义第22页
        2.2.2 港口类型第22-23页
        2.2.3 港口功能第23页
        2.2.4 港口竞争力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大连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及问题第25-30页
    3.1 大连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分析第25-26页
        3.1.1 大连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的需要第25页
        3.1.2 大连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第25页
        3.1.3 完善中国航运中心体系的需要第25-26页
        3.1.4 推进航运与信息产业融合的需要第26页
    3.2 大连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优势第26-28页
        3.2.1 地理位置优势第26页
        3.2.2 腹地支撑优势第26-27页
        3.2.3 港口集群优势第27页
        3.2.4 集疏运体系优势第27页
        3.2.5 城市依托优势第27-28页
    3.3 大连港建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存在问题第28-29页
        3.3.1 集装箱运输生成量不足第28页
        3.3.2 国际航运物流人才缺乏第28-29页
        3.3.3 港口自由化软实力薄弱第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视角的港口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第30-35页
    4.1 构建原则第30-31页
        4.1.1 科学性原则第30页
        4.1.2 系统性原则第30页
        4.1.3 可操作性原则第30页
        4.1.4 可比性原则第30页
        4.1.5 实用性原则第30-31页
    4.2 影响因素第31-32页
        4.2.1 自然因素第31页
        4.2.2 硬件设施条件第31页
        4.2.3 港口服务能力第31页
        4.2.4 港口经营水平第31-32页
        4.2.5 港口腹地经济第32页
    4.3 体系构建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基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视角的大连港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第35-46页
    5.1 评价方法选取第35-38页
        5.1.1 评价方法分析第35页
        5.1.2 评价方法选取第35-36页
        5.1.3 评价步骤第36-38页
    5.2 数据选取与数据处理第38页
        5.2.1 原始数据选取第38页
        5.2.2 数据标准化第38页
    5.3 过程分析第38-42页
        5.3.1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第38-39页
        5.3.2 主成分提取第39-42页
    5.4 结果分析第42-43页
    5.5 对策建议第43-44页
        5.5.1 引导大连港口差异错位发展第43页
        5.5.2 推动港城与腹地发展的联动第43页
        5.5.3 创建国际航运信息公共平台第43-44页
        5.5.4 扩大大连港口的对外开放度第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6-47页
    6.1 主要结论第46页
    6.2 研究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渤海湾主要港口的物流绩效评价及建议
下一篇:铁路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