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2.1 涡轮增压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涡轮增压的结构与原理 | 第13-15页 |
1.2.3 涡轮增压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4 汽油机涡轮增压的特点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汽油机增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4 EGR技术 | 第19-22页 |
1.4.1 EGR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9页 |
1.4.2 EGR技术的原理 | 第19-20页 |
1.4.3 EGR率 | 第20-21页 |
1.4.4 EGR分类 | 第21页 |
1.4.5 EGR控制方式 | 第21-22页 |
1.5 国五排放标准限值和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1.5.1 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 第22-23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GT-POWER软件介绍 | 第24-29页 |
2.1 基本介绍 | 第24-26页 |
2.1.1 背景 | 第24页 |
2.1.2 适用的发动机类型 | 第24页 |
2.1.3 应用范围 | 第24-25页 |
2.1.4 操作界面 | 第25-26页 |
2.1.5 计算流程 | 第26页 |
2.2 模型数据库 | 第26-27页 |
2.2.1 数据库分类 | 第26页 |
2.2.2 模型结构层次 | 第26-27页 |
2.2.3 GT-POWER文件系统 | 第27页 |
2.3 GT-POST后处理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学计算模型 | 第29-35页 |
3.1 进排气管道流动模型 | 第29-31页 |
3.1.1 一维不定常流动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3.1.2 管道摩擦损失理论基础 | 第30页 |
3.1.3 管道传热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3.1.4 进排气阀模型 | 第31页 |
3.2 中冷器模型 | 第31-32页 |
3.3 发动机缸内工作过程模型 | 第32-34页 |
3.3.1 基本方程 | 第33页 |
3.3.2 燃烧放热率计算 | 第33-34页 |
3.3.3 气缸内传热计算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汽油机与涡轮增压器的匹配原则研究 | 第35-44页 |
4.1 离心式压气机 | 第35-38页 |
4.1.1 主要参数及特性曲线 | 第36-38页 |
4.2 径流式涡轮机 | 第38-40页 |
4.2.1 主要参数及特性曲线 | 第39-40页 |
4.3 汽油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 | 第40-43页 |
4.3.1 汽油机与压气机匹配 | 第40-42页 |
4.3.2 汽油机与涡轮机匹配 | 第42页 |
4.3.3 压气机与涡轮机匹配 | 第42-43页 |
4.3.4 汽油机与涡轮增压器匹配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汽油机涡轮增压系统匹配仿真分析 | 第44-55页 |
5.1 发动机参数 | 第44页 |
5.2 GT-POWER仿真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5.2.1 压气机与涡轮机的设置 | 第45-48页 |
5.3 GT-POWER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5.3.1 匹配结果 | 第49-50页 |
5.3.2 GT-POWER与原机增压中冷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5.3.3 涡轮增压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汽油机排放和性能受EGR技术的影响 | 第55-63页 |
6.1 废气再循环系统 | 第55-56页 |
6.1.1 汽油机EGR技术应用原则 | 第56页 |
6.2 EGR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6.3 EGR对涡轮增压汽油机性能影响 | 第57-61页 |
6.3.1 EGR对汽油机排放的影响 | 第57-59页 |
6.3.2 EGR对汽油机动力、经济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6.4 选取最佳EGR率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