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1 马铃薯概述第11页
    1.2 马铃薯起源与分布第11-12页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概述第12-13页
    1.4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第13-16页
        1.4.1 我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第13页
        1.4.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第13页
        1.4.3 我国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第13-16页
    1.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6-20页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第16页
        1.5.2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6-20页
    1.6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第20-21页
        1.6.1 株型的概念第20页
        1.6.2 株型研究进展第20-21页
        1.6.3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进展第21页
    1.7 马铃薯抗旱评价第21-24页
        1.7.1 马铃薯耐旱评价研究方法第22-23页
        1.7.2 马铃薯冠气温差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第23-24页
    1.8 马铃薯加工品质研究进展第24-26页
        1.8.1 马铃薯全粉品质研究进展第24-25页
        1.8.2 马铃薯色泽品质研究进展第25-26页
        1.8.3 马铃薯质地品质研究进展第26页
    1.9 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7-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1 试验材料第27页
        2.1.2 试验设计第27-29页
        2.1.3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第29-30页
        2.1.4 指标测定方法第30页
        2.1.5 数据分析第30-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39页
        2.2.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1-32页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2页
        2.2.3 表型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第32页
        2.2.4 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第32-35页
        2.2.5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第35-36页
        2.2.6 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第36页
        2.2.7 种质材料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第36-39页
    2.3 讨论第39-41页
        2.3.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第39-40页
        2.3.2 119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第40页
        2.3.3 参试材料综合评价第40-41页
    2.4 结论第41-42页
第三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植株株型对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2-6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3.1.1 供试材料第42-43页
        3.1.2 株型划分方法第43页
        3.1.3 田间试验方法第43页
        3.1.4 植株性状测定方法第43-45页
        3.1.5 数据分析第4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5-59页
        3.2.1 植株生长习性与产量的比较分析第45-49页
        3.2.2 株型直立性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第49-51页
        3.2.3 节间距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第51-53页
        3.2.4 茎叶夹角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第53-55页
        3.2.5 叶片形态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第55-57页
        3.2.6 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7-59页
        3.2.7 株型性状对产量关联性分析第59页
    3.3 讨论第59-61页
    3.4 结论第61-62页
第四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冠层温度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第62-7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方法第62-63页
        4.1.2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第63页
        4.1.3 光合指标测定第63-64页
        4.1.4 叶绿素测定第64页
        4.1.5 植被覆盖指数测定第64页
        4.1.6 冠气温差的测定第64页
        4.1.7 耐旱系数DTC值计算第64页
        4.1.8 数据分析第64-6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5-70页
        4.2.1 不同环境下植株表型性状的耐旱性分析第65页
        4.2.2 不同环境下冠气温差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性分析第65-66页
        4.2.3 各性状在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第66页
        4.2.4 各性状耐旱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6-70页
    4.3 讨论第70-72页
        4.3.1 马铃薯耐旱性评价指标第70-71页
        4.3.2 冠气温差与马铃薯耐旱性的关系第71-72页
        4.3.3 冠气温差在马铃薯耐旱性鉴定中的应用第72页
    4.4 结论第72-73页
第五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色泽质地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第73-9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5.1.1 材料第73-74页
        5.1.2 测定方法第74-7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5-88页
        5.2.1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还原糖含量变化第75-76页
        5.2.2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76-77页
        5.2.3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淀粉含量变化第77-78页
        5.2.4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色泽?E分析第78-79页
        5.2.5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色泽?E分析第79-80页
        5.2.6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亮度L值分析第80-81页
        5.2.7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亮度L值分析第81-82页
        5.2.8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鲜薯块茎硬度变化第82-83页
        5.2.9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挤压力的变化第83-84页
        5.2.10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粘着力的变化第84-87页
        5.2.11 马铃薯块茎成分与色泽、质构品质的相关性第87-88页
    5.3 讨论第88-89页
    5.4 结论第89-9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110页
导师简介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旱地覆盖种植对夏秋作物土壤水热环境及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