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110宽体自卸车车架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宽体自卸车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5-27页 |
2.1 车架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2.1.1 车架结构形式 | 第15页 |
2.1.2 车架纵梁形式及特点 | 第15-16页 |
2.1.3 车架横梁形式及特点 | 第16页 |
2.1.4 纵横梁的连接 | 第16页 |
2.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2.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2.2.2 有限元法的求解步骤 | 第17-18页 |
2.3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5页 |
2.3.1 车架有限元分析时的假设条件 | 第18页 |
2.3.2 车架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18-19页 |
2.3.3 选择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19-21页 |
2.3.4 定义单元横截面与材料属性 | 第21页 |
2.3.5 悬架系统的模拟 | 第21-25页 |
2.3.6 连接的模拟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宽体自卸车车架静态分析 | 第27-36页 |
3.1 结构静力分析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3.2 分析工况与边界条件处理 | 第28-29页 |
3.3 车架满载弯曲工况分析 | 第29-30页 |
3.4 车架满载扭转工况分析 | 第30-31页 |
3.5 车架紧急制动工况分析 | 第31-32页 |
3.6 车架紧急转弯工况分析 | 第32-33页 |
3.7 车架静力分析结果评价 | 第33-3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宽体自卸车车架动态应力试验研究 | 第36-46页 |
4.1 试验条件与工况 | 第36-43页 |
4.1.1 试验目的 | 第36页 |
4.1.2 试验对象与试验设备 | 第36-38页 |
4.1.3 试验原理 | 第38-40页 |
4.1.4 测点选择与应变片布置 | 第40-42页 |
4.1.5 试验条件与工况 | 第42-43页 |
4.2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3页 |
4.3 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宽体自卸车车架模态分析 | 第46-54页 |
5.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46-47页 |
5.2 模态提取方法的选取 | 第47-48页 |
5.3 车架模态分析 | 第48-53页 |
5.3.1 车架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 | 第48页 |
5.3.2 车架模态分析计算频段选择 | 第48-50页 |
5.3.3 车架模态分析结果与评价 | 第50-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宽体自卸车车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54-63页 |
6.1 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54-56页 |
6.1.1 优化设计的概念 | 第54页 |
6.1.2 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 | 第54-55页 |
6.1.3 OptiStruct的优化方法 | 第55-56页 |
6.2 建立车架的优化设计模型 | 第56-59页 |
6.2.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56-58页 |
6.2.2 约束条件的选取 | 第58页 |
6.2.3 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58-59页 |
6.3 优化设计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4 优化结果的检验 | 第60-62页 |
6.4.1 静态特性检验 | 第60-61页 |
6.4.2 模态特性检验 | 第61-6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