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5页 |
摘要 | 第15-17页 |
ABSTRACT | 第17-1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1.1 干旱对植物的损伤 | 第20-22页 |
1.1.1 膜的结构与透性发生改变 | 第20-21页 |
1.1.2 破坏正常代谢过程 | 第21-22页 |
1.1.3 机械性损伤 | 第22页 |
1.2 作物抗旱的机理及抗性鉴定 | 第22-23页 |
1.2.1 形态结构特征 | 第22页 |
1.2.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2-23页 |
1.2.3 作物抗旱鉴定方法及抗旱生理指标 | 第23页 |
1.3 野生大麦耐干旱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3.1 野生大麦的抗旱形态及生理特征 | 第24-25页 |
1.3.2 野生大麦中抗旱QTL | 第25-26页 |
1.3.3 野生大麦中的抗旱基因 | 第26-27页 |
1.3.4 干旱胁迫对代谢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5 干旱胁迫对表达谱的影响 | 第28-29页 |
1.4 本研究中野生大麦材料采集地点 | 第29-32页 |
2 干旱胁迫对进化谷野生大麦生殖生长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41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3.1 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2.3.2 野生大麦叶片氨基酸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34页 |
2.3.3 两组野生大麦氨基酸含量差异 | 第34-37页 |
2.4 讨论 | 第37-41页 |
3 进化谷野生大麦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3.2.2 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3.1 干旱胁迫对野生大麦地上部的影响 | 第43页 |
3.3.2 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第43页 |
3.3.3 地上部干重与鲜重差异 | 第43-47页 |
3.3.4 野生大麦叶片代谢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7页 |
3.3.5 两组野生大麦代谢物含量差异 | 第47-50页 |
3.4 讨论 | 第50-53页 |
4 进化谷野生大麦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53页 |
4.2.2 取样与RNA提取 | 第53页 |
4.2.3 测序文库构建 | 第53-54页 |
4.2.4 测序数据分析 | 第54页 |
4.2.5 基因功能与通路分析 | 第5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4.3.1 RNA-Seq测序数据评估 | 第54-55页 |
4.3.2 样本基因表达量及其分布 | 第55-60页 |
4.3.3 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及其分布 | 第60页 |
4.3.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 第60-61页 |
4.3.5 KEGG及代谢途径分析 | 第61-66页 |
4.4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硕士期间相关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