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氨酸发酵工艺和除杂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缬氨酸概述 | 第9-11页 |
1.1.1 缬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9页 |
1.1.2 缬氨酸的用途 | 第9-10页 |
1.1.3 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1页 |
1.2 L-缬氨酸的工业生产 | 第11-14页 |
1.2.1 L-缬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1页 |
1.2.2 L-缬氨酸的生产流程 | 第11-12页 |
1.2.3 缬氨酸发酵液的提取及除杂 | 第12-14页 |
1.2.3.1 缬氨酸发酵液的提取流程 | 第13-14页 |
1.2.3.2 缬氨酸除杂酸的方法 | 第14页 |
1.2.4 缬氨酸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14-18页 |
1.3.1 微生物育种方法 | 第14-16页 |
1.3.1.1 自然选育 | 第14-15页 |
1.3.1.2 诱变育种 | 第15页 |
1.3.1.3 杂交育种 | 第15页 |
1.3.1.4 代谢控制育种 | 第15-16页 |
1.3.1.5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页 |
1.3.2 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发展与展望 | 第16页 |
1.3.3 诱变育种 | 第16-18页 |
1.3.3.1 诱变剂 | 第16-17页 |
1.3.3.2 物理诱变 | 第17页 |
1.3.3.3 化学诱变 | 第17页 |
1.3.3.4 生物诱变 | 第17页 |
1.3.3.5 单一诱变 | 第17-18页 |
1.3.3.6 复合诱变 | 第18页 |
1.3.3.7 诱变育种的步骤 | 第18页 |
1.4 营养缺陷型 | 第18-20页 |
1.4.1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应用 | 第19页 |
1.4.2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 第19-20页 |
1.5 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缬氨酸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3页 |
2.2.1 实验菌种 | 第21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2.4 培养基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黄色短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2.3.2 种子液培养 | 第23-24页 |
2.3.3 发酵 | 第24页 |
2.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4页 |
2.3.5 发酵液残糖的测定 | 第24页 |
2.3.6 纸层法测定缬氨酸含量 | 第24-25页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5-34页 |
2.4.1 黄色短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25-26页 |
2.4.2 碳源含量的优化 | 第26-27页 |
2.4.3 有机氮源含量的优化 | 第27-28页 |
2.4.4 无机氮源含量的优化 | 第28-29页 |
2.4.5 生物素含量的优化 | 第29-30页 |
2.4.6 硫酸镁含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2.4.7 磷酸二氢钾含量的优化 | 第31-32页 |
2.4.8 装液量的优化 | 第32-33页 |
2.4.9 优化后发酵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菌种 | 第35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3.2.4 培养基及缓冲液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3.1 热带假丝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3.3.2 营养缺陷型诱变 | 第37-39页 |
3.3.2.1 菌种活化 | 第37-38页 |
3.3.2.2 对数培养 | 第38页 |
3.3.2.3 涂平板 | 第38页 |
3.3.2.4 诱变处理 | 第38页 |
3.3.2.5 中间培养 | 第38页 |
3.3.2.6 淘汰野生型 | 第38-39页 |
3.3.2.7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 第39页 |
3.3.3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 第39-40页 |
3.3.3.1 制备含菌平板 | 第39页 |
3.3.3.2 用滤纸片法验证 | 第39页 |
3.3.3.3 摇瓶法验证 | 第39-40页 |
3.3.4 结果判定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4.1 热带假丝酵母的生长曲线 | 第40-41页 |
3.4.2 热带假丝酵母诱变 | 第41-42页 |
3.4.3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 第42-44页 |
3.4.4 营养缺陷型的鉴定 | 第44-46页 |
3.4.4.1 滤纸片法鉴定 | 第44-45页 |
3.4.4.2 摇瓶法鉴定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缬氨酸中异亮氨酸的去除 | 第47-5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3.1 异亮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8页 |
4.3.2 薄层层析 | 第48页 |
4.3.3 缬氨酸除杂方法 | 第48-49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4.4.1 异亮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49-50页 |
4.4.2 薄层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 第50页 |
4.4.3 缬氨酸除杂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