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气候变化和LUCC对内蒙古草地碳循环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的影响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5页
缩略词表第25-26页
第1章 绪论第26-60页
    1.1. 选题背景第26-27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7-50页
        1.2.1. 陆地生态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第27-35页
        1.2.2.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进展第35-43页
        1.2.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陆地碳循环的关系第43-47页
        1.2.4. 中国主要生态恢复工程的介绍第47-50页
    1.3.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第50-51页
        1.3.1. 以草地为主体植被地区的LUCC和NPP耦合研究较少第50页
        1.3.2. 对LUCC、植被-气候互作的研究尺度相对单一第50页
        1.3.3. 气候、人为因素在草地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第50页
        1.3.4. 生态恢复工程的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作用的评价尚属空白第50-51页
    1.4. 研究方案第51-54页
        1.4.1. 研究目标第51页
        1.4.2. 研究内容第51-52页
        1.4.3. 技术路线第52-54页
    1.5. 参考文献第54-60页
第2章 研究区及主要模型概述第60-7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60-66页
        2.1.1. 内蒙古自治区概述第60页
        2.1.2. 地形、地貌和土壤第60-61页
        2.1.3. 气候条件第61-62页
        2.1.4. 植被状况第62-66页
    2.2. 模型描述第66-70页
        2.2.1. CASA模型第66-69页
        2.2.2. 模型精度验证与参数评价分析第69-70页
    2.3. 参考文献第70-71页
第3章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71-88页
    3.1. 引言第71-7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2-76页
        3.2.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第72-73页
        3.2.2.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第73-74页
        3.2.3. 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的计算第74-75页
        3.2.4.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计算第75-7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6-84页
        3.3.1. 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的分析第76-77页
        3.3.2. 植被覆盖度年际动态变化及空间格局的分析第77-78页
        3.3.3.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的分析第78-84页
    3.4. 讨论第84-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3.6. 参考文献第86-88页
第4章 2001-2010年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NPP的时空动态格局分析第88-102页
    4.1. 引言第88-8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9-91页
        4.2.1. 研究区概况第89-90页
        4.2.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第90页
        4.2.3. 研究方法第90-9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1-96页
        4.3.1. 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平均NPP空间格局的分析第91-93页
        4.3.2. 不同植被类型NPP年际变化的分析第93-94页
        4.3.3. 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分析第94-96页
    4.4. 讨论第96-99页
        4.4.1. 本研究NPP模拟值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及验证第96-97页
        4.4.2. 气候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NPP影响作用的探讨第97-98页
        4.4.3. 内蒙古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分析第98-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页
    4.6.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第5章 2001-2010年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NPP的时空动态格局分析第102-112页
    5.1. 引言第102-10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5.2.1. 研究区概况第103页
        5.2.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第103-104页
        5.2.3. 研究方法第10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5.3.1. 不同草地类型多年平均NPP空间格局的分析第104-105页
        5.3.2. 不同草地类型NPP年际变化的分析第105-106页
        5.3.3. 不同草地类型NPP变化对气候因子响应的分析第106-108页
    5.4. 讨论第108-110页
        5.4.1. 本研究草地NPP模拟结果与其他研究结论的对比及验证第108-109页
        5.4.2. 人类活动对草地NPP变化的驱动作用探讨第109-110页
        5.4.3. 气候因子对草地NPP变化的驱动作用探讨第110页
    5.5.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5.6. 参考文献第111-112页
第6章 2001-2009年内蒙古LUCC及其对NPP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第112-128页
    6.1. 引言第112-11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3-116页
        6.2.1. 研究区概况第113-114页
        6.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114-115页
        6.2.3. CASA模型第115-116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6-119页
        6.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16-118页
        6.3.2. NPP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18-119页
    6.4. 讨论第119-125页
        6.4.1. 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变化的影响作用分析第119-120页
        6.4.2. 生态恢复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作用分析第120-122页
        6.4.3. 生态恢复工程对NPP变化的驱动作用分析第122-124页
        6.4.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作用探讨第124-125页
    6.5. 本章小结第125页
    6.6. 参考文献第125-128页
第7章 草地NPP变化过程中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定量区分与评价第128-147页
    7.1.引言第128-130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30-133页
        7.2.1. 研究区概况第130-131页
        7.2.2.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第131页
        7.2.3. NPP的估算模型第131-133页
        7.2.4. 植被覆盖度的估算第133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33-138页
        7.3.1. 草地覆盖类型转变的特征分析第133-134页
        7.3.2. 草地恢复对NPP变化的驱动作用分析第134-135页
        7.3.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NPP变化的相对贡献分析第135-138页
    7.4. 讨论第138-144页
        7.4.1. 气候变化对草地面积增加可能影响的探讨第138-139页
        7.4.2. 生态恢复工程对草地覆盖类型转化的驱动作用第139-141页
        7.4.3. 生态恢复工程对草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影响第141-143页
        7.4.4. 草地恢复对区域碳循环和沙尘暴防治的积极效应探讨第143-144页
    7.5. 本章小结第144页
    7.6. 参考文献第144-147页
第8章 1985-2009年内蒙古草地植被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第147-165页
    8.1. 引言第147-148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48-150页
        8.2.1. 研究区概况第148页
        8.2.2. 土地利用数据第148-149页
        8.2.3. 景观指数的计算第149-150页
        8.2.4. NPP估算模型及输入数据的准备第150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150-155页
        8.3.1. 草地面积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50-153页
        8.3.2. 草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53-154页
        8.3.3. 草地NPP的动态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54-155页
    8.4. 讨论第155-161页
        8.4.1.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地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第155-157页
        8.4.2. 过度放牧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157-158页
        8.4.3. 草地开垦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158-159页
        8.4.4. 生态恢复工程对草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第159-161页
    8.5. 本章小结第161页
    8.6. 参考文献第161-165页
第9章 2001-2009年内蒙古和外蒙古LUCC与NPP变化的综合对比第165-177页
    9.1. 引言第165-166页
    9.2. 研究区概况第166-167页
    9.3. 结果与分析第167-170页
        9.3.1. 蒙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67-169页
        9.3.2. 蒙古植被NPP变化的特征分析第169-170页
    9.4. 讨论第170-174页
        9.4.1. 蒙古和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第170-172页
        9.4.2. 蒙古和内蒙古地区NPP变化特征的对比第172-173页
        9.4.3. 蒙古和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中所面临问题的对比第173-174页
    9.5.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9.6. 参考文献第175-177页
第10章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群落NEP动态变化的研究第177-190页
    10.1. 引言第177-178页
    10.2. 材料与方法第178-182页
        10.2.1. 模型简介第178-179页
        10.2.2. 研究区概况第179-180页
        10.2.3. 研究指标选取第180页
        10.2.4. 模型初始化和参数本地化第180-182页
    10.3. 结果与分析第182-185页
        10.3.1. 不同草地群落年NEP年际动态的分析第182页
        10.3.2. 不同草地群落日NEP季节动态的分析第182-183页
        10.3.3. 不同草地群落WSI、RUE和CSE的比较第183-185页
    10.4. 讨论第185-187页
        10.4.1. BIOME-BGC模型的验证精度评价第185-186页
        10.4.2. 草地NEP对年降水量的响应分析第186-187页
    10.5.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10.6. 参考文献第188-190页
第11章 内蒙古草地退化治理及碳增汇途径与对策第190-201页
    11.1. 引言第190页
    11.2. 草地退化的概念及层次第190-191页
    11.3. 内蒙古草地的退化现状分析第191页
    11.4. 内蒙古草地退化的驱动力分析第191-193页
        11.4.1. 草地开垦第191页
        11.4.2. 过度放牧和频繁刈割第191-192页
        11.4.3. 草地系统利用的低投入第192页
        11.4.4. 气候变化第192-193页
        11.4.5. 药材采掘第193页
        11.4.6. 其他因素第193页
    11.5. 草地退化的碳效应第193-195页
        11.5.1. 草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基本过程第193-194页
        11.5.2. 草地退化对其碳蓄积作用的影响第194-195页
    11.6. 退化草地的固碳机制和固碳潜力第195-196页
    11.7. 内蒙古草地退化防治策略及碳增汇途径的综合探讨第196-199页
        11.7.1.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第196页
        11.7.2. 建立、完善综合支撑体系第196-197页
        11.7.3. 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区域草业发展模式第197页
        11.7.4. 调整草业、畜牧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第197-198页
        11.7.5. 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经营管理技术第198页
        11.7.6. 加强维护管理投入,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第198页
        11.7.7. 保证生态恢复工程的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实施第198-199页
        11.7.8. 建立人工草地,推动沙漠化逆转第199页
    11.8. 参考文献第199-201页
第12章 最后总结第201-206页
    12.1. 本研究的结论第201-203页
    12.2. 本研究的创新第203-204页
    12.3. 本研究的不足第204-205页
    12.4. 本研究的展望第205-206页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目录第206-208页
致谢第208-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牛地低渗透致密气藏水平井钻完井技术研究
下一篇:品种和哺乳母猪对新生仔猪生长发育及肠道菌群时空演变的影响